華龍網12月2日23時08分訊(記者 王瑋 實習記者 張燕)一年一度的國考在今(2)日落幕,上午9點至11點進行“行政職業能力測驗”科目的考試,下午14點至17點進行“申論”科目的考試。快來看看今年的考題有哪些變化?
在考場外候考的考生正在抓緊時間備考。實習記者 張燕攝
考生:普遍認為行測圖形推理找不到規律
下午17時,本次國考筆試部分全部結束。
重慶沙坪壩覃家崗小學考點,考生陸續走出考場,言語間討論最多的是考題的難易程度。
“圖形推理好難啊,數量關系也是蒙的。”今年6月剛從西南大學畢業王陽,為了國考準備了半年,他告訴記者,自己報考的崗位是重慶市國稅,走出考場后他就調侃地表示,“考試環境也很舒服、監考老師也很和藹,唯一不好的就是這次的題有點難。”
相較于王陽,已經畢業一年的黃女士更有經驗些,她之前已經參加過一次國考,以0.0幾分面試失敗,“我需要穩定的工作帶來的安全感。”正因為這個原因,黃女士決定不去找其他工作,拿起書本繼續復習,這次的考題她表示復習的還算完善,具體結果怎么樣還要看最終的成績。
受訪的大部分考生表示行測難度變化不大,但是其中圖形推理部分很難,無法對應到相應的題型上,感覺跟平時做的題不一樣,看不出規律。
“10道題能看出規律的不到5個,而且時間也緊,根本沒時間去仔細推敲。”走出考場的鄒濤告訴記者,自己對結果不抱信心,準備去找其他的工作了。
真題分析
》》行測:
據中公教育分析,今年的行測考題,資料分析題難度不大,常識判斷題的時政考點比較集中,判斷推理題常識性考點集中,數量關系題目設置人性化,而且出現新問法,同時言語理解類考題更貼近時政,邏輯填空中高頻成語頻現。
中公教育專家介紹,2019國考行測常識判斷部分考查題量、題型、難度均符合國考一貫的模式,法律和時政題目占到了百分之六七十的比例。在判斷推理題中,圖形推理部分題型全面,包括順推型、類比型、分類分組型、九宮格型、條件型等。從考點來看,立體圖形比重較大,除折紙盒外,截面圖和立體組合回歸。
數量關系依舊考查數學運算一種題型,副省考查15題,市地考查10題,且市地題目包含在副省題目中。
與以往不同的是,2019年國考數量關系題目的放置順序做了調整,不再是隨機放置,而是基本按照簡單-中等-困難的難度依次放置,考試中考生無需挑題,按序去做即可,比較符合考生做題習慣,設置更加人性化。
言語理解與表達依然考查40題,在行測中的“主角”地位保持穩定不變。縱觀副省和市地試卷,邏輯填空、片段閱讀、語句表達為共同考查題型,文章閱讀依然為副省特色。邏輯填空考點延續往年,依然考查語境分析和詞語辨析,并側重考查語境分析。考查的詞語類型包括實詞和成語,其中成語的比重有所加大,高頻成語頻現,如應運而生、緣木求魚、方興未艾、循序漸進、分道揚鑣等。
下午5點國考筆試結束,考生陸續走出考場。實習記者 張燕攝
》》申論:具有改革開放和精準脫貧的宏觀背景
在申論的考題中,中公教育的專業也指出,從試題的材料和問題來看,出題背景與2018年的宏觀政治形勢密切相關,例如改革開放40年、十九屆三中全會等。命題宏觀背景與微觀切入點兼具,對考生的時事政治知識積累是一個考驗,對考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否端正,是否具有結合時事論證“正見”即正確價值觀的文字功力,更是一種考驗。
2019國考申論副省主題聚焦“城與鄉”,地市主題聚焦“價值觀”,材料方面緊跟十九大政策理論風向標,覆蓋了文化遺產保護,人居環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核心價值觀建設,扶貧與產業發展等話題,最終將主題升華到城市文明與鄉村文明的辯證思考上,凸顯出對當今發展模式和發展路徑的反思。加重對政策理解的考查及對政策設計和社會熱點的反思。
以往國考的命題以新取勝,新題型頻出不窮,以概括和貫徹尤其明顯,歷年貫徹題型極少有重復。但從今年的國考命題來看,題型設置難度不大,概括和貫徹的題型設置也與往年有重復。
“國考能力測查依舊偏重概括和分析。”中公教育專家提出,副省題干設置一道概括、兩道貫徹以及一道分析題,著重考查考生在復雜信息中提煉要點的能力。市地設置兩道概括兩道分析,著重考查考生抓取要點和透過現象深度思考的能力。此外,對策在今年的國考中沒有出現,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依然是本次國考命題的重點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