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人這事兒,往往可以從兩個層面解讀。
1、孩子沒有學會用更好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單純喝止和體罰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反而是在用一種暴力制止另一種暴力。
2、孩子需要用這樣的方式引起我們或者別人的關(guān)注。
這兩種原因其實都是不正常的親子關(guān)系導(dǎo)致的后果。我們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是不是足夠,質(zhì)量如何?我們和孩子交流的時候是自上而下的威壓還是相互尊重的平等溝通?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低齡的孩子,他也許在感受自己的力量以及小手的協(xié)調(diào)能力。這種情況就沒有必要大驚小怪。過于焦慮,反而會延長并且固化這個過程。幫助孩子換一種不傷人的方式體驗自己的身體,比直接制止要好得多。
孩子打人的問題一直是熱點問題,父母所擔心的是,打人會影響孩子的社會交往,而社交能力又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
對于孩子打人的問題,我們分享兩個非常實用的方法:
1
如果孩子經(jīng)常打人,而且打人已經(jīng)不分場合,不分人群,那么可以試試“標準行為訓練法”,即,在看到孩子打人時,抓住孩子的手,并告訴孩子“如果你再打人的話,我就要控制你的手6秒鐘。”數(shù)到6秒之后,告訴孩子:“你如果不打人,我會放開你的手。”
2
對于有一定表達能力的孩子,有一個通用的辦法是,和孩子溝通,“我看到你剛才追著打他了,好像你們剛才發(fā)生了什么事兒,你愿意告訴我嗎?”嘗試著讓孩子把當時右腦高漲的情緒和攻擊性的行為用左腦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這樣,對他也有一個內(nèi)在的整合作用。當孩子愿意用語言說出來的時候,他的打人的行為才有可能被理解和調(diào)試。
下面,我們分享兩個案例:
1
我們小區(qū)有個2歲半的小女孩,小臉蛋粉粉的,長得很可愛,可就是特別喜歡打人,尤其喜歡打嬰兒車的小寶寶。每次,她看到嬰兒車,就要湊上去看一下。可一靠近嬰兒車,就立刻揮起手來,一巴掌打在小寶寶臉上,嚇得小寶寶哇哇直哭。
而后面緊跟著的奶奶,趕緊把小女孩拉開,然后,打她的手以示懲罰,并嚴厲指責她:“疼不疼?看你以后還打人不?”可小女孩呢,一聲不吭跑了,下一次見到小寶寶,還是照打不誤。小區(qū)里知道這事兒的父母,只要見到她,就將嬰兒車推走,避而遠之。而這個小女孩,似乎也沒有朋友,也幾乎沒看到過她的父母,她的身后永遠都是追著她跑的奶奶。
奶奶很無奈,不知道怎么改掉孩子愛打人的毛病。
從案例描述中可以看出,小女孩的父母陪伴的時間少,這可能造成孩子安全感缺乏,而安全感缺乏的小孩,往往有兩種極端表現(xiàn),一種是變得怯懦、退縮,一種是變得非常有攻擊性。小女孩是后一種。
撇開小女孩是否缺少父母陪伴的問題,單純從奶奶的教育方式來說,問題也很明顯。我們說,2歲左右的孩子普遍存在打人的情況,這種打人很多時候都不是有意識的攻擊。因為孩子的身體發(fā)育滯后于大腦發(fā)育,所以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肢體動作和大腦想法不一致的情況——本來是想和小朋友打個招呼,可手一揚起,就變成打人的姿勢了;本來她喜歡小寶寶,可她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表達出來;還有的時候,他們打人,只是想試試自己手的力量。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手的敏感期。
從這個角度看孩子“打人”,并不可怕。父母從容應(yīng)對和引導(dǎo)就好了。
然而,奶奶不懂這些育兒常識,在她看來,孫女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動不動打人的壞習慣,這個壞習慣只能通過打手的懲罰得到改變。所以,一見到孫女打人,就上綱上線,必須懲戒。這樣一來,反而容易讓孫女這個打人的行為固化下來。
正確的做法是,不批評不指責,蹲下來擁抱孩子,并告訴孩子正確的方式。比如,奶奶可以這么和孫女說,“你是不是喜歡小寶寶?那我們可以看看,或者揮動小手跳舞給小寶寶看。”平時,還可以多和孩子做手指操,讓孩子明白,小手不是用來打人的,而是用來做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2
我家孩子特別霸道,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總想要別人聽他的,如果不聽,就發(fā)脾氣揮手打人。可是我們平時教育孩子的時候,基本上也沒打過他呀,每次看到這種情況,爸爸都只是把他拉到墻角“談心”,可感覺跟他講道理沒神馬用,情緒激動起來,還是會控制不住打人。怎么辦?
其實,一個孩子太有攻擊性,往往是被父母默許,甚至縱容出來的。這個案例就是如此。
細聊發(fā)現(xiàn),孩子爸爸和孩子談心的方式有意思。
這位爸爸潛意識里害怕孩子太弱會吃虧,所以給孩子灌輸?shù)乃枷胧牵荒芟葎邮执蛉耍绻麆e人先動手了,就一定要打回去。然而,在和別的小朋友發(fā)生意見沖突時,肢體碰撞是難免的,可只要對方碰了他,他就認為是打人,必須用力打回去。所以,孩子表面上看是霸道,但實際上卻是自我保護意識過強,有點“防衛(wèi)過當”了。
同時,家里父母都是理性的、愛講道理的人,這個方式有很大問題。
媽媽的描述是,孩子“特別霸道”。那我們看一看,居高臨下去跟孩子講道理的父母,何嘗不是一種“霸道”?大人總希望孩子能聽自己的。于是孩子也學會了,“跟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要求別人聽他的。
這個孩子精準地學會了父母講道理的架勢,卻沒聽進去“道理”里頭的任何一個字。
說實在的,你跟一個學齡前的小孩講道理,他能聽懂嗎?很抱歉,他基本聽不明白。
不僅聽不懂,孩子內(nèi)心還會有一個感受:我的情緒在父母這里是不被接納和不被理解的。
長此以往,這個小孩就會陷在自己的壞情緒里,無法真正學會將情緒言語化。也因此,他們始終無法學會控制情緒,以及更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情緒上來了,就只會付諸行動。
所以,要改變這個孩子的打人習慣,首先,父母需要放下自己的擔心。要知道,你的孩子沒有那么脆弱。你不必手把手教給孩子社交過程中具體如何做。你只需要跟你的孩子建立好進退有據(jù)的親子關(guān)系,那么你的孩子就能找到跟他人的相處之道。
其次,父母需要放下那些大道理。多去看到孩子的情緒,并給孩子的情緒去命名。“你現(xiàn)在很生氣/難過/委屈……因為……”,這樣的句式可以幫孩子厘清他們的內(nèi)在世界,讓孩子情緒的天空由陰轉(zhuǎn)晴。內(nèi)在世界變得清爽透氣了,孩子也就獲得了心理能量和空間,去管控自己的情緒以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