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安徽省阜陽市阜紡幼兒園園長梁靚雯又一次走進龍王幼兒園時,一個短頭發、大眼睛、瘦瘦的小姑娘怯怯地走到她跟前:“老師,那個最漂亮的姐姐今天咋沒來呢?”梁靚雯知道她講的是上次跟她一起來的小程老師,小程老師很會給小朋友講故事。
梁靚雯俯下身把小姑娘摟在懷里:“等你長大了,也會像小程姐姐一樣漂亮,也會講好聽的故事的。”小姑娘點了點頭。
很快到了一年一度的讀書節,令梁靚雯驚奇的是,龍王幼兒園受邀來講故事的竟是上次看到的那個小姑娘。初次登臺,小姑娘顯然有點緊張,聲音也有些靦腆,但慢慢地就沉浸其中了,真誠而又流暢的講述,贏得了老師和孩子們的掌聲。梁靚雯情不自禁地拿起手機拍下這振奮激動的一幕。
“我們這些每天陪伴孩子的人,不經意間的言行舉動,都會點燃孩子們心靈的那盞燈。”梁靚雯說。
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牽動全社會的心。最近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留守幼兒親子關系疏離,容易引發孩子孤獨、抑郁、焦慮、攻擊性等不良問題傾向,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埋下隱患。那么,幼兒園這個大家庭能為留守幼兒做些什么呢?
喚醒家長,讓良性隔空交流成為常態
“有的孩子目光躲閃,小聲說話或始終不說一句話;有的孩子提及父母表情難過甚至流淚;還有的孩子過于懂事,討好大人。”保定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授王惠然回憶起第一次進大班訪談留守幼兒的情景,孩子們的種種表現讓人心疼,以至于教師時常中斷訪談,到一旁擦眼淚。
“留守生活會使幼兒增加分泌一種叫皮質醇的激素,幼兒會對環境壓力源和情緒壓力源異常敏感,長期不能恢復會阻礙幼兒依戀關系的建立,造成幼兒適應不良。”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劉占蘭說。
當前,很多留守幼兒的家長還不曾意識到幼小的親子分離對孩子的傷害很大。王惠然認為,喚醒家長“重視陪伴、減少分離”很重要。“我們在工作中要不斷向家長傳達: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任何補償性教育也代替不了父母的陪伴,倡導幼兒父母在生活基本得到保障的情況下,盡量陪伴孩子,至少做到母親一方的陪伴。”
對于如何幫助留守幼兒家長增強監管意識,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室教研員李麗表示:“我們可以幫助家長學會有意識地采取多種手段和方法關愛孩子,通過視頻通話、親子家書、親子活動等途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良性隔空交流成為常態,成為陪伴孩子和彌補情感缺失的另一種方式。”
培訓教師,用隱形無痕的方式傳遞愛
“幼兒園教師作為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他人’,應該深刻認識到,留守幼兒需要的不僅是可口的飯菜,溫暖的衣服,更需要親情的關注和心靈的呵護。”西北師范大學副教授王冬蘭說。
過去幾年來,王冬蘭一直關注著教師如何對留守幼兒心理健康問題進行干預。“沒有對心靈的疼愛是殘缺的愛,而探究留守幼兒心理秘密、關注留守幼兒心理健康發展是需要科學的。”王冬蘭認為,幼兒園教師一般都接受過較為專業的培養和培訓,了解3—6歲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加上和孩子有較多時間一起生活、學習和游戲,因此,與祖輩和其他監護人相比,有突出的專業優勢。他們可以通過專業的努力,把關愛以科學的途徑送到孩子們的心田。
在參與農村留守幼兒心理健康促進項目的過程中,王惠然發現,發揮幼兒園教育干預與補償作用,以幼兒為核心,進而輻射到家長和社會,是一條可行的路徑。“我們持續地培訓教師,幫助教師以親情圖書角、10個教學活動、集體生日會、親情家書以及拓展性活動等,持續地支持和幫助留守幼兒與家長。”
王惠然在接觸留守幼兒時深深感到,“留守兒童”對他們來說是敏感詞匯,會在無意中傷害孩子。“我們的共識是,補償、促進、不作秀、不傷害,力求不當眾強化這個群體的留守弱勢,以免造成家長的反感,更重要的是避免對孩子的心理傷害,盡量在隱形、無痕的活動中傳達關愛和幫助。”
多方合力,強化家長的監護責任
在王冬蘭看來,留守幼兒問題,不僅僅是教育問題,主要還是社會問題,依賴教育能解決的不是很多。“教師的關愛只是一方面,促進孩子心理真正發生變化的,還是源自家庭中父母態度的變化。”
“關愛和保護留守幼兒是‘咱們’共同的工作,是全社會共同的職責。因為‘他們’的今天如何,關乎‘咱們’的明天。”王冬蘭說,留守幼兒的援助體系建立是政府的職責,但更多的是要強化父母監護責任,有條件的幼兒園應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家庭責任監督制度,減少父母同時長期外出務工的情況,督促父母定期回家探望,同時組建家長委員會,遴選熱心家長或監護人參加,引導留守幼兒家長給孩子有質量的陪伴和關愛。
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學前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宇認為,可以通過建立留守幼兒成長記錄檔案,包括聯系檔案、關愛檔案和個案檔案等,收集他們學習、活動、日常行為表現、情感表現等材料,記錄他們成長過程中的有關評價,實施動態跟蹤、及時歸檔、分類管理、定期分析,準確把握留守幼兒的成長脈搏,有針對性地實施關愛。
“要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幼兒的問題,必須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這就需要家庭、幼兒園、社會乃至政府等各方面形成合力,共同來做留守幼兒的掌燈人,為留守幼兒的成長保駕護航。”徐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