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開學以來,媒體有關新生父母過度關心孩子的爆料接連不斷:宿舍沒有電梯、空調,衛生間公用……都讓父母糾結而親自與學校交涉;一母親由于擔心兒子生活不能自理,竟給兒子備了30雙襪子換洗,讓兒子一天換一雙,并約定一個月后到學校為兒子做次總清洗;更有母親擔心孩子生活不能自理,打算放棄自己的公職為孩子陪讀……
????許多父母熱衷于包辦孩子的一切,一旦當孩子上大學了、要脫離父母的時候,一方面,父母一百個不放心,似乎孩子離了大人就無法生活;另一方面,孩子自理自立能力的缺陷凸顯出來,成為他們日后發展的巨大障礙,甚至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自立于社會的人。他們對父母的抱怨、依賴也就不足為怪了。
????曾經,一個在大學讀書的孩子道出了自己的煩惱:進了大學后我才發現,20多年來,除了學習我什么都不會干。現在跟同學在一起,我成了“弱智”。最讓我苦惱的是,在同別人交往和社會閱歷方面我也不如別人,顯得那么幼稚,這讓我很沒面子、很是自卑……我爸媽可把我害慘了!——其實沒有父母的本意是想害孩子,而是以“愛”的名義產生了“害”的結果。
????有關人的發展理論告訴我們,孩子是獨立的人,是一個獨立的權利主體。他的生存、發展依賴于成年人,又獨立于成年人,這是人的身心發展的過程。孩子小的時候,由于他們的弱小和不成熟,對成年人有著顯著的依賴性,需要成年人的幫助。但這種依賴性是暫時的,隨著孩子的成長逐漸減弱,獨立自主性將是其發展的主要內容。由于父母對孩子的這一本質特征缺乏全面的了解,在處理孩子與成年人的關系上,過低地估計了孩子的獨立能力,而過多地相信自身在孩子發展中的輔助作用。而且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為了孩子好”,從孩子小時候他們便自覺自愿地包攬了本應孩子自己做而父母可能為孩子做的一切,把自己的付出作為孩子成長的一部分而不是為孩子自身的成長創造條件,結果是剝奪了孩子自我發展的機會,使得孩子在生活實踐中充分發展其全部體能、智能和社會性參與的權利受到限制。
????孩子成長中真正需要的并非父母的無微不至、百般呵護,而是獨立的空間、自理和自立的能力。因此建議父母:
????首先,認識對孩子愛的真諦是什么。有這樣一段流傳很廣的話值得認真品味: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第二,把孩子當作獨立的人,給孩子自主的勇氣。父母的責任是為孩子創造各種獨立做事的條件,不當“拐杖”當“向導”,幫助孩子強化自我意識,激發孩子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孩子對自己的事自主選擇和自己承擔責任。
????第三,尊重孩子的特點,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自主能力不是天生的,父母們不能奢望對孩子放開手之后,孩子就一切都能做得很好了。要給孩子探索和實驗的機會,由簡到繁、由小到大,不怕孩子獨自在一定范圍內犯錯誤,孩子在汲取教訓中才能增長自主管理自己事情的能力。
????自理是自立的基礎。當父母把孩子應有的權利還給孩子,孩子具有了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他也便懂得了自己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依賴于父母。父母放手之后所獲得的不僅是自身的解脫,更能看到孩子由孱弱的小鳥長成展翅翱翔于廣闊天空的雄鷹。(作者:關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