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回家的路上,我的眼光就開始落在了周圍經過的大大小小的孩子身上。
進站時,一位媽媽把孩子自己的票給他了說我們各自拿自己的票。后面的小朋友聽了也開始找媽媽要票。上車后不久,離我幾個座位遠的小朋友開始哭鬧,我眺望著。心里想著哭鬧的孩子要是坐我身邊多好,我不會覺得煩,說不定還能把她逗笑。還好,爸媽安撫得不錯呢,沒有粗暴地指責,孩子也在媽媽的安撫下哭聲漸小。
回到老家,和家人朋友出門逛街,眼睛像掃描儀一樣搜索街上的小朋友以及他們和家人的互動。為數不多的幾次上街,每一次都能看到被粗暴對待的小孩。一個小孩因和弟弟爭執被一位老人一腳踢飛了一米遠;一個小孩因哭鬧被爸爸威脅不帶她回家了……每次看到時,心里都很痛,不過,已經悲而不憤了,我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知道自己在路上了。這些孩子都在告訴我,加油,步子再快一點,力量再大一點。
親戚間聚餐時,逮著機會就和小朋友們搭訕、建交。00后真的非常不一樣了,他們很會表達。不過,老家父母長輩對孩子的評價還是單一得可憐,就是成績好不好。大城市里父母在討論要給孩子買什么繪本,讀什么書,老家家長可能一年也沒時間給孩子讀一本書。渡渡群里在討論怎么才能在孩子頑皮犯錯誤時忍住不生氣以及如何道歉,而我為了“不能打孩子”和奶奶爭執起來,哎,差距不是一點點。
不過特別好的一點是,老家補課沒有大城市這么瘋狂,孩子多了很多空間,兄弟姐妹也多。多子女家庭里,孩子的經歷豐富太多了,幾乎每天都要上演競爭,吃醋,爭吵,打架,但是這也不妨礙他們相愛時的卿卿我我,拉幫結派。小組織,小團隊里,每個孩子總是試圖找到自己的位置,領導者,跟隨者,建設者,模仿者,哈哈,這樣的體驗比獨生子女豐富太多了。
我說,不能打孩子,也不要和孩子生氣。奶奶總說,這樣養出來的孩子心理太脆弱,經不起一點委屈和挫折。我想說,其實只要把孩子放在自然的狀態和環境里,各種不公平,競爭,嫉妒,開心,憤怒,失落,一個也不會少。家人不是要做孩子困難的源頭,而是要做孩子遇到困難的助力,幫助孩子在面對這些經歷時更加從容、智慧、淡定。
對于為什么“不要生氣,不要用強權要求孩子,盡量溝通,理解,誘導”,其實這背后是領導力。領導力不只是有權利,最深的是影響力,孩子被你說服,愿意聽你的,心甘情愿地做他覺得對的事情。而這樣長大的孩子,也就從小耳濡目染地學會了如何更好地領導別人,影響別人。一個快樂有效的溝通方式從此就種在他的行為模式里,將來他能用在自己的生活、學習和工作里。生活質量的差距大抵也來自于這吧。
而大人常常掛在嘴邊的好孩子標準就是“聽話”,可是“聽話”和“創造力”是相矛盾的,一個從小被教育要“聽話”的孩子怎么知道在未來面對權威和規則時是可以說“不”,可以建設另一種方向的呢?
孩子表達“不”時,可能思維上還是稚嫩的,情緒上是激烈的,可是當我們不尊重孩子在思辨初期的混亂和無序,不去從孩子稚嫩的思考里學著去一點點鼓勵,一點點引導,學著讓孩子慢慢去掉情緒,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孩子如何鍛煉自己的思辨能力,如何養成創造性思考的習慣?哎,“聽話”是“創意”最大的澆滅器。
還有,聊到要不要為了孩子維持一段不滿意的婚姻?我的想法是,堅決不要。沒有什么比圍觀這場十八年的家庭情景劇對孩子的影響更深刻。這里面的價值觀是孩子人生的底色,深入骨髓,是他以后面對生活、工作和婚姻的起腳點。認識這么多朋友,大家無一不受父母的行為模式影響,即使再不喜歡,下意識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幾乎如出一轍。勇敢地愛自己,為自己而活比告訴孩子一百次要勇敢來得更有說服力。
拉拉雜雜說了這么多。
總被問,一個沒有孩子的人,為什么想做親子教育?我想說,這種最親最愛的關系,往往也是傷痛的來源。而一個小小的轉念,就能帶來潮水般的愛和能量。
愛每一個孩子,也愛每一個不曾被愛填補的大人心里住著的那個小孩。對這個世界滿懷深情和悲憫,希望有我的世界能更美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