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以為自己是成年人,知識比孩子豐富,常常一味向孩子灌輸知識。“道可道,不可道”有時候特意的“教育”倒可能讓孩子反感,不如放開手腳,以“無為”求“有為”。
有一陣子,我試著教2歲多的兒子數數字,從一到十,掰著手指頭就行,一分鐘他就學會了。
從十到十一,是個坎,可我并不急于教他數兩位數。小時候聽父親講過一個真實的故事,說他一位小學同學,剛上小學一年級時,算術老師教大家數字,也是從數十個手指開始教。數完了十,到十一時,那位同學怎么也學不會了。他振振有詞地對老師說,我就十個手指頭,數完就沒有了。后來老師向家長告狀,家長當著老師的面,掄起拳頭揮向孩子。但拳頭并沒有讓他學會數十一,他央求道:我不想學了,還是下地犁田吧。我父親的這位同學,學業便終于這個“十一”,他再也沒有回到課堂,從此老老實實下地耕田。
我父親多次在飯桌上講過這個故事,大概是當笑料來講的。這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倒不是因為父親同學的愚蠢,而是覺得對于一個沒有任何基礎的孩子來說,從“十”到“十一”,也許是一個坎,是思維的一次跳躍。
所以在教兒子數數字的時候,我特別留意這道坎,并不急于讓他一下子跳過去。不過,孩子自己倒是著急了,問我:“十以后呢?”我說你先把一到十數清楚了再說。孩子根本不用手指頭,仿佛信手拈來,就一口氣數完了,又問:“十以后呢?”我簡單跟他分析了十一之后的數數字規律,他馬上明白了,接著就從十一數到了二十。接下來就簡單多了,從二十一到三十,完全重復剛才的方法,他也一下就學會了。
我有點得意,以為他掌握了規律,很快就能數到一百。可他數到五十之后,再也不肯數。看來,他對這種重復的數數字感到厭煩,毫無興趣了。
“傳道授業”受阻,我束手無策。
不久后有一天,兒子到他奶奶家吃早餐。為了哄兒子坐下來吃早餐,老人家把一捆豆角搬到飯桌上,讓孩子“幫忙”折成一段段。孩子高興極了,有板有眼地把豆角折成一段段,整整齊齊地碼在桌面上,嘴里念念有詞——數自己折的豆角。我到的時候,他已經數到一百多了。
教孩子數數字,我除了用十個手指頭,就再也沒有想過別的法子,硬要他繼續枯燥地數下去。他不干,我就束手無策了。我媽用一把豆角解決了問題,可謂化難題于無形。在再簡單不過的游戲中,他學會了數更多的數字。
只要給予充分、安全的自由,在日常生活中,在與大自然的接觸中,孩子們常常會有出人意料的創舉,甚至讓成年人也甘拜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