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分數不是教育的目的,掌握知識才是!你愿意在半吊子的地基上建房子嗎?當然不。那為什么我們教育體系卻要催促那些基礎知識還沒完全掌握的學生們去匆匆走完教育流程呢?
教育家薩爾曼·可汗(Salman Khan)先生將向我們分享他的教育故事,他的發現和他對未來教育的愿景。
演講者:薩爾曼·可汗,畢業于麻省理工大學、哈佛大學,科技教育實踐家,可汗學院創始人;本文來源:TED網站,薩爾曼·可汗的演講翻譯稿。
........................................
以下為演講稿全文: 今天,我要分享兩個觀點,至少基于我對可汗學院的觀察得出的,有關于學習的核心,或者說是根基。一個是掌握的技巧,另一個是思維方式。 一、掌握知識的技巧 早些年當我輔導小表親們的時候就發現,他們之中很多人剛開始對數學很頭疼,因為他們在學習中不斷積累著知識漏洞。所以當他們開始上代數課時,由于在代數的預備課程中可能就不太跟得上,就導致了他們認為自己沒有數學天賦。 或者他們之后上微積分課時,才發現自己的代數基礎也不太好。我發現這個問題是在前些年當我在YouTube上上傳這些視頻的時候,我意識到很多素不相識的人也在看這些視頻。 一開始,有些留言只是些簡單的謝謝。我認為這很值得重視。我不知道你們都花多少時間在YouTube上。通常大多數評論都不是“謝謝”。通常措辭都更尖銳一些。但之后的留言內容越來越豐富多樣,越來越多的學生反映,他們長大后,變得更加不喜歡數學。 進入高等數學階段后就更加困難。當他們開始上代數的時候,知識中存在的大量漏洞導致他們完全更不上進度。他們會自以為沒有數學頭腦。但當他們長大一點的時候,他們有了一點兒動力并決定下功夫去學。 他們找到了像可汗學院這樣的資源,幫助他們填充知識漏洞和掌握概念,改善了他們的思維方式;他們才知道自己其實有能力學好。 在很多方面,這也是掌握新技能的一種途徑。好比學習武術。在武術當中,你往往必須一直練習白帶(最低等級)的技巧,只有當你掌握了它們,你才能進階到黃帶。這也是你們學習樂器的方式:一遍遍練習最基本的曲目,只有掌握了它們,才能去挑戰更難的那些。 但我們要清楚:這并非傳統學習模式的構成方法,并不是我們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那種。 在一個傳統學習模式當中,我們一般會按年齡將學生分組,在中學時期,則是通過年齡和外顯的學習能力分組,然后我們以相同的節奏引領他們。 最常見的情況是,假設我們身處某中學的代數預備課堂,現在的專題是指數函數,老師就此內容來上課,然后我們回家,做一些相關習題。第二天早上,我們會檢查這些作業。之后又是上課,做作業,上課,做作業。 這大概會持續兩到三周,就該測驗了。在考試中,我也許只會75%的題目,你也許會90%,他可能會95%。即使考試能幫助我們查缺補漏,還是會有25%的內容我沒有掌握。就算那些得A的學生,依舊有5%的內容沒搞懂。 即使我們認識到那些漏洞,課堂還是會繼續,進入下一個專題,可能是更加復雜的內容,但卻會建立在我們的知識漏洞之上??赡軙菍岛瘮担蛘呤秦撝笖岛瘮怠kS著課程不斷推進,你會突然間發現,這種感覺不太對勁。 我明明還有25%的基礎知識不懂,現在卻被逼去學更加深奧的東西。這會持續數月或數年,直到某一個時間點,我可能會在代數或是三角函數課堂上完全不知所云了。 這并非因為代數學本身很難學,或者是因為學生不夠聰明。而是因為當我看見指數的等式時,其中有30%是我不懂的知識。然后我就不想做了。 為了讓大家體會這是多么夸張,可以想象一下,當我們在人生中以這種方式干其它的事情時,比如,造房子。 我們找承包商來,然后和他說:“我們被告知只有兩周時間去打地基。所以能建多少就建多少吧?!比缓笏麄兙捅M力去做了。中間也許下雨了。也許有些物資沒到位。 兩周之后,房屋檢查員來了,看了一下,說:“看起來這兒的水泥還沒干,那塊兒也還不大行……我就給個80分吧?!比缓竽銈冋f:“太好了,至少還是個C。我們開始建第一層吧!” 同樣的事情接連發生。我們又努力了兩周然后房屋檢查員來了,給了個75分。太好了,居然還有D+!繼續建二樓,三樓,直到建第三層的時候,整棟建筑突然倒塌了。 如果你的回應與上學時的回應一樣,或者是很多人會有的那種反應,你也許會說,估計是承包商不夠格,也可能是檢查力度和次數不夠多。但真正的問題,其實是過程的本身。 我們用人為的方式去限制完成某事的時間,幾乎可以確定,一定會有出入,然后我們檢查也發現了問題,但卻又將錯就錯。 然而掌握式教育的觀念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將人為的限制、僵化、何時學習和學多久、把結果按A、B、C、D、F分級的行為,轉換成另一種方式。 學生之間的差異應該是何時以及多久可以掌握好一門知識,要堅持一致的是學生真的掌握了這門知識。我們必須意識到它的重要性,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指數函數,同時也可以培養一種正確的思維方式。 這可以讓他們認識到如果他們答錯了20%,不代表他們天生就只有C的水平,而是說明他們還需要在這個內容上繼續努力、堅持不懈、迎難而上,拿出熱情克服學習中的障礙。 現在,很多懷疑者可能會說,這聽起來不錯,理論上來說,這套以掌握為目的教學方式以及與思維方式的連結,可以讓學生積極克服學習中的障礙。這聽起來很有道理,但不太實際。 要實現一點,每個學生都必須遵循自己的學習進度。必須有個性化的教學方式,一對一輔導和有針對性的練習題。但這并不是什么新觀念,在100年前的伊利諾伊州,溫內特卡市就有這樣的實踐: 他們嘗試了這種以掌握為目的的教學,成果很顯著,但是他們表示很難大面積推廣,畢竟可行性太低了。老師要給每個學生不同的試題,視情況打分。 但如今,這已經不再是空想了。我們有了輔助工具。學生可以通過看分類視頻,按照自己的進度去尋找解答。他們需要練習嗎?需要反饋嗎?學生很容易就能進行適應性練習。 當萬事俱備的時候,就會出現良性循環。首先,學生能夠真正掌握知識,此外還能培養他們積極的心理,建立勇氣和不屈不撓的精神,他們會對學習產生熱情。 在實際的課堂中,一切也慢慢開始走上正軌。學生們之間可以進行更多學習上的互動,而不必拘泥于專心聽講。他們能夠更加深入地去掌握知識。他們能夠模擬蘇格拉底式對話。 二、改變思維方式 為了強化這一點,讓大家體會無法激發潛能的遺憾,我想帶大家進行一個思維小實驗。 假設我們回到400年前的西歐,在當時就已經是地球上文明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你會發現大概有15%的人口識字。估計當你去詢問一個識字的人,比如一個神職人員,“你認為大概有多少人有識字的能力呢?”他們也許會說:“嗯,基于這強大的教育體系,大概有個20%或30%吧?!?/p> 但如果你快進到當下,我們會發現那樣的預測實在太悲觀了,現在幾乎是人人都識字。 當我問你們一個類似的問題:“你們認為總人口中有多少是真正掌握微積分的,或是真正懂有機化學的,或是有能力為癌癥研究作出貢獻的呢?”你們中的很多就會回答:“嗯,基于這強大的教育體系,大概有個20%或30%吧?!?/p> 但假如那些判斷僅僅是基于你們“非掌握體系”的個人經驗,是基于你們的自身經歷或僅是對周圍人的觀察而已呢?或是基于被迫跟從課堂進度,不斷積累漏洞情況的呢?即使你掌握了95%的知識,那剩下的5%呢? 漏洞持續積累,直到進入高等課堂,突然碰壁,然后你們說:“我生來就不是個癌癥研究人員,我不是做物理學家的料,我當不了數學家?!?/p> 我認為這就是現實情況。但當我們能夠從掌握知識的視角去審視,如果我們能夠從培養學習動力的角度來看,當我們做錯題目的時候,我們把這種失敗當作學習的一部分坦然接受,那真正掌握微積分或者有機化學的人數比例就會接近100%了。而其意義并不僅僅在于錦上添花。 我認為這是社會進化的必然過程。用你們的話來說,我們正處于一個工業時代,而我們正在進入信息革命的時代。很明確的是,一些變化正在發生。在工業時代,社會是一個金字塔。在金字塔底端,我們需要的是人力。 在金字塔中間,我們需要處理信息,所以有官僚特權階層,等到了頂端,就會是那些資本家,企業家,還有創新人群。 但當我們進入信息革命的那一刻,我們就知道將要發生什么事了。在金字塔底端,自動化將取代人力。甚至中間層信息處理的這一段計算機做的都比他們好。 所以對一個社會而言,我們有一個問題:科技帶來的這些新生產力,是誰參與其中呢?是不是只有處于金字塔頂端的人,而其他人都置身事外?他們會如何操作?或者我們是否要從事更加遠大的事業呢? 我們是否真的愿意嘗試去倒轉金字塔,讓創新人群起主導作用呢,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企業家、藝術家,或是研究人員呢?我并不認為這僅僅是空想。我認為這一切都建立在一個理念之上,就是如果我們能夠借由掌握概念,挖掘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他們的學習潛力,他們就能夠達成目標。 當你想到自己置身于這種理想環境,其實是很讓人激動的一件事。想象一下我們所能擁有的那種平等,想象文明所能達到的那種境界。對此,我充滿信心。我認為這個時刻將令人無比激動人心。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