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掌中的手機功能越來越齊全時,十指和眼睛為它貢獻的時間也越來越多。我們不可能完全脫離網絡和手機,但更多的時候,它更像一種戒不掉的癮,將我們的世界濃縮在小小的屏幕中,我們往往因此忽視了身邊最親的人……
凌琳 兒子 34個月 困惑問題: 孩子平時喜歡玩手機電腦、不太會跟家人溝通,叫名字不會應,說話簡單;電腦上學過的兒歌看過就記得,喜歡一直背。 養育信息: 1、很小開始看電腦電視,從開始學說話就基本如此; 2、無論在外面還是家里,就必須媽媽一直抱著,不然就歇斯底里的哭。 3、與祖輩一起養育,白天外婆照顧,晚上媽媽照顧。 王爾丹 心理咨詢師
【我看到】
當看到這個信息時,腦海中呈現的是一個孩子和一個“固定伙伴”在一起“玩耍”,而這個“固定伙伴”不是別人,就是電腦/電視。
而結合孩子的現狀:將近3歲,不太會和家人溝通、話少、言語表達能力弱,無法表述自己的情緒。 我們能否想象孩子在言語敏感期的時候,有可能主要是電腦和電視就陪伴著他,作為他言語發展的第一對象,或許也是情感發展的第一對象。
但是,無論是“對話”,還是“游戲”,都是一種有“回應”的過程,而“人機”交流,是無法存在這種【回應】的過程和狀態。在幼兒的心智發展過程中,恰恰是這個:“回應”,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這個案例中,孩子的“回應”對象,顯然,不具有“回應”能力。
【我想到】
人類在尚未出生時,胎兒期就已經有感知言語和聲音的能力。生物學家、兒童心理學家、兒科醫生都通過不同的實驗方式,告知我們,胎教,的確會對嬰兒的大腦產生反應,尤其是言語功能。
在嬰兒出生以后,照顧ta的主要養育者,就猶如一面鏡子,讓那個初生的人兒“看到”了自己。鏡子里的表情、音調、話語,都在讓ta慢慢的了解自己,了解那面鏡子。
著名的“鏡映”實驗,讓我們清晰的看到,當前一秒還是微笑溫柔積極互動的母親在下一秒轉頭過來,變成了一副冷冷的無反應表情時,坐在她對面的嬰兒神奇的從原先的微笑嬉戲自然的表情,轉到了哭鬧不安的模樣,進而又過渡到和母親一樣冷冷無反應的表情。這個實驗讓很多人意識到了“鏡子”對嬰兒所產生的映照,是如此的微妙和重要。
鏡映實驗中的“鏡子”,不是一面普通的鏡子,而是具有“回應”功能的鏡子,當嬰幼兒在這面互動的鏡子中看到自己時,ta才逐漸有了自我意識、模仿能力、你我的區分、獨立意識、言語交流能力等心智化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而案例中的孩子所照映的“鏡子”,大多是不具有回應功能的,而在幼兒心智自然發展的過程中,與外界事物的交流動力仍在自然的成長,于是,簡單的模仿和不斷的重復,成為了孩子唯一可以“習得”的方式。同樣,時間依然在流逝,孩子也一天天的在成長,當他愈來愈多的觸碰到“人”的環境,觸碰到“和自己不一樣”的情景時,因為沒有機會習得反饋的方式,就只能使用最初級/原始的表達方式:哭泣,甚至是聲嘶力竭的哭泣。
【我可以】
時間無法倒回,但是我們依然可以陪伴孩子去做一些彌補,只是要更費力一些了。
首先,適量并逐漸減少孩子和電腦/手機相處的時間。電腦手機,雖然無法回應,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它們陪伴了這個孩子重要的階段,所以對于孩子而言,這個“朋友”不能貿貿然的“分手”!
其次,在減少老朋友相處時間的同時,新朋友,要適時的加入。理想人選當然首選媽媽,因為媽媽和孩子的陪伴,是其他人相對無法替代的。這個陪伴的方式,可以從孩子的老朋友入手。當孩子在看兒歌、聽字母的時候,媽媽可以加入到他們中間,和孩子一起唱兒歌、夸贊孩子唱歌時嘹亮的歌聲和豐富的肢體語言等,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字母游戲,逐漸讓孩子從老朋友過渡到新朋友。
再次,和孩子逐漸增加言語溝通時間,從最初的看到什么就和孩子說什么,到與孩子簡單交流,到向孩子提問并邀請孩子向大人提問,在此過程中,引導孩子說“長句”。注意!長句的使用,也在訓練孩子的思維邏輯能力,要把幾個詞連成一句話,如何排列,如何連接,都需要使用大腦的邏輯功能。這個過程,就類似于孩子剛開始學說話時,對他們言語功能開發的狀態,只是案例中的養育者,需要再次回到那個開始,從頭再來。
最后,和言語相關,同時又更為重要的就是情緒的表達。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較好的情緒管理能力,這個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獲得的,也是需要一個過程來形成。案例中的孩子對于自己情緒的感受、命名、表達,都存在一定的困難,所以需要先幫助孩子感受并命名各種情緒。當孩子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并哭鬧時,身旁的陪伴者需要耐心的體會孩子的情緒,并同時告知孩子。
情景:孩子在和同伴玩耍時,未能第一時間拿到同伴的玩具,大哭起來。
陪伴者可以試著蹲下來,抱住孩子(或輕輕的安撫孩子的后背),同時,告訴孩子:“你很想馬上拿到東東的小汽車,但是東東好像現在還不愿意給你,這讓你非常生氣。”安撫孩子的情緒后,可以試著再告訴孩子:“如果你很想要那個小汽車,你可以輕輕的告訴媽媽,讓我知道,我們可以一起來想辦法……”
這個情緒的感受、命名、表達,是一個反復的過程,不斷地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孩子一次又一次的經歷這個模式,從而慢慢的模仿并習得情緒的合理表達方式。
在此過程中,陪伴者一定需要保持良好的耐心,溫柔的語氣語調,適時的表揚和肯定,從而穩固孩子在情緒管理方面的進步。
不得不說,案例中的媽媽是一位觀察細致的母親,能及時的察覺孩子的異常之處,并尋求專業的幫助。可以在參考或采納以上建議的同時,繼續觀察孩子的言語表達、人際交流等方面的情況,同時咨詢兒童心理咨詢師,給予更為專業的指導,幫助孩子在目前的關鍵期,及時的扭轉現狀,在入園前期調整孩子的狀態,以幫助孩子更好的進行入園后的生活適應和同伴關系的適應。
也許貪圖一時的清靜,想讓自己好好的跟朋友聊個天、喝個下午茶,不得已拿出手機或平板來安撫孩子。原以為讓孩子玩些教育類app可以增加語言能力,但殊不知這樣的方式卻減少了孩子和人互動及獨立思考的機會。但隨著寶貝越玩越上癮,某次眼睛開始眨呀眨的,不停地揉眼睛,才發現孩子盯著手機螢幕的時間太長了,到底給孩子玩手機有哪些影響呢?
減少與人互動的機會
先前就有不少媽媽說,想讓孩子會說話,唯一的辦法就只要靠大人們不斷的和孩子說話,而并不是塞給孩子一本聲音書或者看影片就會。
閃亮的屏幕盯太久 容易傷眼睛
從小就被告誡電視不能看太久,閃亮的屏幕對孩子很有吸引力,但盯久了卻容易造成近視、散光等問題。不想讓孩子戴著眼鏡一輩子,適當的停止孩子玩手機吧。
有機會讓孩子多多和大人或孩子一起互動吧!與人互動,會有摩擦有碰撞,彼此語言上的交流,對孩子來說動動手翻翻書、親子之間的小游戲,更有助于口語及肢體上的發展。
想讓孩子戒掉手機?
轉移孩子注意力
孩子最怕無聊了,想讓他們靜下一分鐘其實都很困難,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孩子們不要有閑下來的時間。像是有媽媽就選擇陪著孩子畫畫,透過不斷重復的講及跟孩子一起玩來建立不依賴手機的好習慣。另外,最重要的都還是爸媽可以花時間陪孩子一起來認識世界。
以身作則很重要
孩子們的模仿能力最強了,爸媽做什么,孩子也會想跟著一起。當爸媽自己滑手機滑得很開心時,理所當然孩子也會想加入。因此能盡量減少在孩子面前滑手機的時間就減少吧!同時,也為了讓孩子不無聊,勢必得花費相當多的時間陪伴,不僅耗體力,也耗精神。雖然會很累,但彼此的回憶無價,看見孩子的成長,一定讓你欣慰萬分。
※ 文章內容來自網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