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長與孩子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
你與孩子的經(jīng)歷大不一樣,孩子與你看法不同不足為怪。不要總認為自己就是權威,孩子有的優(yōu)點你未必有,對你適用的方法不一定對孩子也適用。因此,不要強求孩子與你完全一樣,尊重孩子的不同,孩子才會尊重你的獨特之處,才會接受你對他的看法。
二、家長不要試圖去控制孩子
一個人不可能強制性的改變另一個人,家長也不能改變孩子。家長只有改變自己,才有可能使孩子做出相應的改變。控制孩子是不可行也是不可能的,使子學會“怎樣做”才是最重要的。孩子有他自己的一套生活規(guī)則,要明白孩子的一套,從孩子角度去找出使其最易接受的方法。
三、對方的回應決定溝通的意義
說并不重要,對方聽到什么最重要。假如孩子不能接受你所說的,你覺得自己說得再好、再正確也等于零。因此,你必須使用孩子能領會的、能接受的話語與孩子溝通,根據(jù)孩子的反應改變說話的內(nèi)容和方法,達到溝通的目的。
四、家長的行為和情緒最易影響孩子
孩子看到父母做什么事,自己就也去做;看到父母的情緒反應,便認定是正確的,在出現(xiàn)類似情況時也會做出相同的情緒反應。而單純的語言、道理教導卻很難產(chǎn)生這樣的效果。因此,家長務必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孩子而前說、做之前先想一想這樣做對孩子會產(chǎn)生怎樣的效果。
五、要肯定孩子的正面動機
每個人的行為對于他自己都是有意義的,都是為滿足某種需要而做的。對孩子來說,或許他的行為有錯或效果不好,但應肯定他是有自己的正面動機的,只是難免考慮不周。家長應把孩子的行為與動機分開來看。孩子總是想提升自己的,家長應肯定孩子的正面動機,幫助孩子找出有效的做法,引導其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