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來源:網絡轉載 ? ?李君(北京師范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養育孩子,不僅在于把他健康平安地養大,更要為他建立一個健全的人格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父母傳遞給孩子的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直接影響孩子將來的思維方式和處事方法。
研究發現,經常和家人共餐的孩子在學習表現、生活習慣等方面優于其他孩子,他們還能掌握更多詞匯量、更注重健康飲食,有更強的自尊心和更好的社交禮儀。家長不管有多忙,每天都要與孩子一起吃頓飯,哪怕是一頓簡短的早餐。周末安排家庭聚餐,一家人都要參與進來,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聚餐時不要看電視,也最好不要接電話,不要談學習之類的“沉重話題”,只談輕松的話題。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嘗試不同的食物,但不要強迫。心理測試發現,對自己的家事了解得越多,孩子的自尊心越強,而且更善于緩解壓力,更能掌控好自己的生活。古代家庭的宗祠、家譜其實就起到了類似作用。建議家長多跟孩子聊聊家里的事情,讓他們了解并認同自己的家庭。但要避免說教,少提“想當年”。此外,不管對長輩有什么意見,都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達。研究發現,經常和祖父母在一起的孩子更有同情心,懂得體諒父母,善于和他人合作,社交能力更強。盡管“隔代教育”非議不斷,但與祖輩的相處仍然能給孩子的心理成長帶來“必需營養”。老人經歷的故事底蘊悠長,能給孩子展示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老人相對脆弱,孩子在攙扶奶奶、幫爺爺倒水的過程中,能學會換位思考。與父母居住的地方有個“一碗湯的距離”原則,但與老人距離較遠的也不必憂慮,經常接老人來家住上一段時間,孩子也能受益匪淺。研究表明,父母的壓力會削弱孩子的神經系統和免疫功能,增加肥胖、蛀牙、糖尿病、過敏和精神疾病風險。加林斯基說,人們很難做到同時對工作和生活給予足夠關注,但只要別把工作壓力帶回家,孩子就能根據父母的忙閑自行調整生活。父母可以通過一些小妙招減輕壓力:把每日計劃列一張清單,下班前寫好次日工作計劃,聽聽古典音樂、喝杯咖啡、一家人出去走走等。心理學家發現,能自己安排時間、設立目標的孩子,大腦前額葉皮層能更好地發揮認知控制能力,長大后更專注、自律,面對人生選擇時頭腦更清醒。建議家長多給孩子做決定的機會,給予他們發言權。比如,孩子的事讓他們自己做,即便最初做得并不完美,也要給予機會去嘗試;或讓孩子負責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讓他們理解責任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