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賢現在上一年級,爸爸媽媽上班族,平時小賢都是自己一個人在家。玩具小狗和動畫片是他最親密的好朋友,雖然媽媽也會打電話,告訴小賢該做什么,可是小賢的回答一向都是馬馬虎虎,敷衍了事。
? 喜歡玩具小狗,小賢‘說我最親密的好朋友是玩具小狗福瑟’。其次是電視,這只玩具小狗已經陪伴小賢兩年了,之前小賢喜歡汽車,現在喜歡玩具小狗,看電視的時候也會一直拿著它,玩游戲的時候也舍不得放下它,最喜歡跟它做游戲,甚至如果有小伙伴不喜歡他的玩具熊或者不理解他的行為,他就會跟朋友絕交。小賢從小就缺乏媽媽的照顧,一直是保姆在照看他。保姆換了四五次。這種頻繁的更換,使小賢變得不認生,可他跟保姆的關系并不親密,回顧過去,這一系列的過程都對小賢造成了不好的影響,讓他形成了一種特殊的依戀心理。正常情況下,相處久了,當對方離開的時候,我們都會舍不得或非常想念對方,而且對陌生人形成一種警戒的心里也是理所當然的反應,可是如果孩子缺乏這種正常反應的話,就很有可能由于在成長初期的過程中,感情受過創傷所致,在與人相處時,受過創傷的孩子會不自覺的與周圍的事物中尋求安慰。在孩子的眼中,這個特定的事物會跟隨他內心的想法,理解他的感情,因此,孩子會覺得它是一個很好的、逃避壓力和挫折的避風港。
? 像這種小時候未能形成正常的依戀關系的孩子,十之八九會依戀于除人之外的某一項物品。每個孩子依戀的物品不同,有汽車、恐龍、武器甚至馬桶等。千差萬別,花樣百出。可是,如果不跟周圍的人溝通,只跟自己喜歡的物品相處的話,就不可能形成正常的人際關系,就容易導致社交能力的嚴重缺乏。因為這樣一來,孩子就學不到與人相處的肢體語言、感情溝通技巧和應對策略等常識,時時間一長,這樣的孩子就會以自己喜歡的物品為標準,來考慮和決定自己和他人的關系。比如,若我喜歡的福瑟,就是我的好朋友,若不喜歡,就是壞朋友。如此一來,與他人之間的關系也只能留停留在表面,變得相當膚淺。也就無法與他人相互分享感興趣的東西。朋友之間玩的東西得不到協調,孩子最終就更愿意自己玩了,如果孩子對物體的依戀很嚴重,把自己的情感完全傾注在特定的物品上,則有可能導致其在上課的時候發呆。傾聽別人說話,思考后表達自己的意見或感情。這才是完整的溝通過程??墒菍τ谥辉父矬w溝通的孩子來說,很難完成這個任務過程,如果這種現象持續下去,孩子就會陸續出現自信心或自尊心喪失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