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孩子不偏激,家長需要示范能夠傾聽/接納不同觀點,讓不同的以至于對立的觀點,都可以拿出來討論。
青春期是孩子的第二個反抗期。曾有研究認為,孩子在第一反抗期,也就是兩三歲時,如果沒怎么鬧,青春期時就會鬧得比較厲害。人這一生總是要鬧的,年輕的時候不鬧也許將來要鬧中年危機。所以在青春期時鬧鬧也屬正常。
?
現在聰明孩子越來越多,受與學校價值觀完全不同的父母的影響,有的孩子甚至跟學校里落后/保守的老師對著干。孩子有個性固然好,可多數家長還是希望孩子能夠適應社會,適應環境。
在這方面,除了簡單粗暴地打壓,家長還可以這么做:
孩子的很多行為方式來自父母。
? ? ? ? 有的父母在家中說話不注意,對待社會現實和他人的態度比較負面,孩子潛移默化就會把父母的價值觀內化。這并不是說家長在家中還要偽裝,而是從心態上更多地從建設性方面看待環境,這對家長本人也是更健康的。每個人都有抱怨的權利,但更積極的方式是:我能為此做些什么?
有的父母在家中說話不注意,對待社會現實和他人的態度比較負面,孩子潛移默化就會把父母的價值觀內化。這并不是說家長在家中還要偽裝,而是從心態上更多地從建設性方面看待環境,這對家長本人也是更健康的。每個人都有抱怨的權利,但更積極的方式是:我能為此做些什么?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走極端,喜歡從一個角度思考問題,然后堅持己見。從思維發展來說,孩子在初中階段主要發展的是邏輯思維,高中階段要發展的是辯證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要促進更高水平思維的發展,最好的方法是進行開放性的討論。要讓孩子不偏激,家長需要示范能夠傾聽/接納不同觀點,讓不同的以至于對立的觀點,都可以拿出來討論。
一種糟糕的方式是?過于“護犢”——和老師/學校對抗,這只能強化孩子的對抗心態。一旦老師因此有了成見,會讓孩子的生存環境更惡劣;
另一種糟糕的方式是?一味指責——這會加重孩子對整個成人—主流世界的反感和對抗,把青春期暫時的叛逆狀態變成穩定的人格特質。
家長要在校方和孩子之間作好協調和溝通的工作,維護孩子應有的權利,幫助孩子認識和改正錯誤。更重要的是示范一種有效溝通和問題解決的方式。這個過程本身也是很好的教育。
說明:挑選優質文章,與你共同學習。重在分享,尊重原創。
1. 圖片來源于網絡。作品版權及觀點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
2. 所有轉載均標明原作者,如盡力核查未能發現原作者,則默認“來自網絡”。若有疏漏歡迎原作者及時聯絡署名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