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校園文化建設,讓學校教育返璞歸真
——彭水縣保家中學校園文化建設一瞥 / 王永忠
一個學校要想走得更遠、更好,沒有文化的浸潤和熏陶,是一定不行的。
彭水縣保家中學自1971年創辦以來,已有40多年的辦學歷史了。經過幾十載風雨的洗滌和幾代人的戮力探索與經營,已初具規模,已形成了一套獨特而較完整的文化辦學理念和人文精神。
學校占地僅有26畝,建筑面積也只有14888㎡。教職工153人,36個教學班。學生最多時為3122人,現在有學生為2676人。保家中學真可謂“小巧玲瓏”。從硬件建設來說,是個典型的不合格的、病態的畸形學校。但為什么有那么多學生愿意選擇這個“彈丸”鄉鎮中學就讀,我想其內在魅力就不言而喻了。特別是近20年來,保家中學的初中教育在全縣初中教育中總是走在前面,20多年而不衰,這在鄉鎮學校來說,是少有的。
就其原因,就在于學校歷來都重視文化建設,尊重科學,尊重自然,不盲從,讓學校真正成為學生健康生活的樂園,不拋棄、不放棄每一個愿意學習的孩子。
縱觀保家中學在文化建設方面的舉措,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體現出來。
一.挖掘學校的歷史淵源,奠定學校文化建設的基石
保家中學的建校,是借依古寺廟建筑而得。學校原址原是渝東南地區的歷史古剎——回龍寺舊址。據記載,宋代文化名人黃庭堅曾在此停宿過,留有文墨。可惜在清末,一把“愚昧”之火,把它燒成灰燼,真令人遺憾。但不管怎樣,這里人杰地靈,紫氣東來,總與“文化”相聯。正如清代彭水邑令奎榮題聯:大河居彭水要津,于此處特開宏規,毓秀鐘靈,儲才待用;經濟與文章相輔,題諸生廣求實務,端本肇末,全局同撐。
當然,借助寺廟興辦學,這也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鄉鎮學校的常例。因為當時國家資金不足,百廢待興,因此利用寺廟房屋作為教學資源可以節省一筆不少的資金。
由于保家中學獨特的地理位置,就傳承了一種獨特的文化體系,即寺廟文化。寺廟文化的精髓就是忠誠、守責、端正、祛邪、求真、歸真、省悟、勸道,其中的“省悟、歸真”是其核心所在。其達成的手段就是:日日吟誦經典,時時反省自身,在清規戒律中皈依人的本原。當然寺廟文化也有一些宣揚因果報應、消極避世等糟粕的非主流的東西,但它不能磨滅它閃光的一面。
因此,保家中學在文化建設方面,因地制宜,傳承了寺廟文化的精髓,去其糟粕,古為今用,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子。
(1)明確文化辦學理念和目標。
學校在寺廟文化“真、實、善、正”等基礎上融入了“創新”的理念,推成出新。以“博學、明德、求實、創新”為校訓;以“厚德、智慧、誠信、雅行”為校風;以“善學、深思、博采、致用”為學風;以“愛生、 敬業、善誘、求真”為教風。以“讓每個鄉村孩子實現他們的人生夢想”為辦學理念;以“讓學生成才、讓教師成功”為辦學目標,形成了“以教研促教學,走科學發展之路”的辦學思想和“堂堂正正作人,踏踏實實做事,扎扎實實做學問”的保中人文精神。
(2)找準路子,落實措施。
學校在“尊重自然、遵循規律”的原則下,從寺廟管理中汲取有機營養,以人的自然發展為準繩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措施以推進文化的傳承創新。
1、以“讀”促“悟”,讓師生共同發展。
確立了“以讀促悟”的方式,促進其文化建設。要求學生通過初中三年的誦讀,掌握100首經典古今詩詞,讓他們從經典中汲取智慧,從經典中悟出正能量。
① 編輯校本教材《花路詩雨》。讓學生有內容可讀,明白該讀什么,指引
讀的方向。
②主辦校園詩刊《郁江源》和校園綜合刊物《郁江教改》。讓廣大師生在教中、學中、讀中把自己的“悟”記錄下來,相互交流,以取得更大的進步。
③舉辦一年一度的“詩歌藝術節”活動。以檢閱學生讀與悟的效果,給師生一個表演的舞臺和空間,讓他們充分的展示自己的能力。
杜威說:這里,兒童變成了太陽,教育的措施將圍繞他們而組織起來。學校的這一“以讀促悟”方式,能讓學生快樂成長生活,實施以來,效果顯著。
2、以“規”端“正”,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經,讓學生在科學、健康、愉悅的學習中成才。
常言道,沒有規矩,則不成方圓。古時寺廟是靠嚴格的“清規戒律”來約束僧侶,讓他們有規可循。保家中學也充分的認識到這一點,在吸取《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基礎上,尊重法律,融入學校實際創新性的編輯出了《保家中學學生行為規范手則》一書,讓每屆新生人手一冊,利用班會課組織學習,讓學生明白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哪些該為,哪些不該為。在激勵學生健康發展方面也制定了一系列規則來激勵學生的發展。
古典說大禹治水,功在疏導。在學生的管理中,在“規”范下,還融入了教師的持之以恒、循序漸進的引領,以規則來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從而引導學生向“善”“正”的方向邁進,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
3、以人為本,以制度管人,讓教師在依法施教中走向成功。
俗話說:沒有落后的群眾,只有落后的領導。學校領導在管理上懂得“以人為本”的內涵;懂得了“其身正,不令而行”的道理;懂得了以身作則、躬親示范、堅守崗位、為教師、為學生服務的領導素養。確立了“以人為本、以制度管人”的管理原則,形成了一套較完善的制度體系。因此,以人為本,依法治校,依法施教,以制度管人是學校又一文化建設的體現。
二. 巧置環境,讓校園的一墻一磚、一課一詞蘊含著教育智慧
保家中學確立的辦學理念、辦學思路無不深植于學校的一切辦學實踐之中,從校長到每一個員工無不用智慧的生命孕育生命的智慧,溫暖生命的教育情懷和尊重自然尊重規律的教育生態精神在學校學習生活點滴中無不顯現。
(一)設置一個融自然、生態、智慧為一體的校園學習環境。
學校在校園環境的設置上,因地制宜,在“巧”上下功夫,注重自然生態與教育智慧的結合;地勢太狹窄,就在梯度上下功夫,注重曲徑通幽,層次疊放,尊重學生的生命主體意識,開發學生的生命發展的能動性,促進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豐富人的精神生命。
1、校門前的設置:
校門前有一水井,常年清流涌出,取名為“烏龜井”,井旁培植有一棵枝葉茂盛的黃角樹。烏龜能長壽,因為有水的哺育,有樹的蔭蔽。有了它,它預示著保家中學“千年神龜吐露,萬載教育振興”,從而讓學生增添自信。
校門前墻壁上右邊鑲嵌“讓每個鄉村孩子實現他們的人生夢想”和“讓學生成才、讓教師成功”的字樣,左邊則全文嵌載了荀子的《勸學》,其意在告誡師生,要實現右邊的目標,就要去左邊的古籍經典中尋求教育智慧。
校門的設置,是從左到右有梯度的圖案,它預示著教育教學以及學習都是循序漸進的,不盲從,不跟風。
走進校門,通道右邊的一個活動展示上面刊有:
朋友:走進這里,你就走進別樣的生活
——綠樹紅花、翰墨丹青
溫馨恬適、和諧怡人……
這里,
愉悅健康屬于你
學習主人就是你
生命創造在于你
精彩人生召喚你
成才成功成人等著你……
通道左邊的一個活動展示牌上刊有《保家中學賦》。通道的兩側則是一排排常綠芙蓉樹和名人雕像及名言。意在讓學生從名人名言中悟出點什么。
2、校園內設置:
a、校園內以“四育人”思想來凸顯學生的環境文化?!八挠恕奔础白匀挥恕⑷宋挠?、科技育人、人性育人”,它體現了“綠(綠色生態)、文(人文理性)、活(生命活力)、和(和諧發展)”的文化內涵,為學生們創設了由學校走向生活、走向社會的生命成長時空。
b、徜徉校園,知識屏廊、美術畫廊、書畫室、樂器室、舞蹈室、心理輔導室、圖書室、校園廣播室、體育活動場、網絡教室、生活超市等充分體現開放性、人文性、現代性、科技化的教育思路與辦學特色。
c、注重班級文化建設。室外墻壁上有班級名片和經典詩詞,教內有創作欄,名人字畫、成長階梯欄等。
(二)設置一個融入主動與特色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方式
在課堂教育的實施中,主要采用適時可行的教育教學模式將學習的路徑定為:課前——課中——課后。學生課內,經歷“感知--發現--參與--建構--拓展--運用”六環節。教學中注重“憤”而“啟”,“導”而不“教”,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感知,做學習生活的主人。
(三)設置一個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的研究網絡,發揮教研的引領性。
如果說教研是強校之本的話,保家中學的興盛就來自于扎實有效的校本教研。“以教研促教學,走科學發展之路”的辦學思想深入人心。學校以“學校教科室——學科教研組——年級備課組”三級教研網絡方式開展研修活動,采取以老帶新、互聽互評、論壇沙龍、課題研究等方式,去浮華,求實效,人人參與,人人得進步。推出優質課、示范課,將教師派出去,把專家、學者請進來等方式,來提高課堂技藝水準,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三.以“活動”為抓手,豐富校園生活,展示學生的天性與醇美
盧梭說過,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兒童的天性就是游戲和活動,讓兒童在游戲活動中學習、感知、成長。
今天的學校是明天的社會,今天的學生是明天的建設者和生力軍。因此保家中學為了使今天的學校能托負起明天的太陽,在活動的設置上以“有的方矢而不盲從”為原則,戮力營造一個“和諧、寧靜、舒心、樂觀、自信、負責”的田園化生活氛圍,使怡人的校園環境與濃郁的時代氣息在此交融。
學校以“活動”為抓手,彌補了地域的劣勢;以有序的組織,讓狹窄變得寬敞;以科學的管理,換來了人們平和的心態和競爭的激情。因此,學校為了學生的發展組建了“科技活動社團”、“學生合唱團”、“藝術體操隊”、“校園廣播站”、“籃球運動隊”、“繪畫藝術社團”“詩聯興趣小組”“乒乓球隊”、“娛樂足球隊”等活動團體,定期訓練,并積極組織他們參加相關的活動競賽,在各項競賽中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拼搏奮進的豪情。這樣既能讓學生生活在一種和諧、寧靜、樂觀、舒心的氛圍中,也能讓學生樹立團結、奮進、拼搏的意識;既能讓學生學到文化知識,也增長他們各方面的能力和素養。
總之,保家中學在校園文化建設上無不彰顯出自然與人性的結合、生態與教育智慧的融和、興趣與能力的并存,真正做到讓校園的一墻一磚、一草一木、一課一詞、一舉一動都滲透著濃濃的人情美和厚重的教育文化睿智。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學校將繼續秉承團結、務實、創新的品性,堅守忠誠、責任、求真的校園精神,在鄉鎮文化教育的傳播與創新上,勇立潮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