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課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區教科所領導與專家來我校教學視導
2019年3月28日,區教科所領導與專家一行6人蒞臨我校檢查指導教育教學工作。
上午第二、三節課,各學科教研員分學科進入語文、數學、英語、歷史課堂進行了8節次的現場聽課。
第四節課,教科所專家和執教老師、聽課老師分學科組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在構思、設計、師生配合上肯定了執教老師課堂設計。
冉春蓉這節課能夠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先復習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后逐步過渡到矩形,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學習矩形的性質,以平行四邊形為例,充分體現了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這一性質。課堂細節處理恰當:
一、冉老師精心設計,注重師生互動。本節課在復習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后,采用了一個動態圖片讓學生直觀、形象的發現了矩形和平行四邊形的聯系。在生活中找出常見的圖片,讓學生明白研究矩形是有必要的。適當改進教材內容,讓學生運用知識由淺入深。
二、冉老師適時提問,注重學生自主探索。本節課注重讓學生以各種形式和手段發現問題和探索結論。比如在得出矩形的定義后,通過提問“矩形還有其他不同于一般的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嗎?”讓學生自主去找到矩形的特殊性質。另外,在找矩形的對稱性后,提問“你知道矩形和一般的平行四邊形有哪些不同性質嗎?”讓學生進一步明確矩形和一般平行四邊形的性質的區別。這些問題的提出,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究,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經驗,提高了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三、冉老師著重傾聽,及時發現問題。學生在證明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質的時候,有一個學生作了兩條平行線,得到矩形,然后就利用矩形的性質得出結論。老師及時提出“你怎么知道這條中線的延長線一定會經過矩形的頂點呢?”引發學生的思考,從而發現證明中不足的地方。四.善于歸納總結,注重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通過平行四邊形演變成矩形的過程,讓學生知道,研究四邊形問題,運用了一般到特殊的思想,在學生證明“矩形的對角線相等”時,讓學生轉化成三角形進行研究,也引導學生用勾股定理進行證明,充分體現了數學各章節的融匯貫通。
蒲曉燕老師《平行線的判定與性質綜合運用》這節課也不乏亮點:
一、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明確。
二、蒲老師精心設計了教學過程:為了突出幾何教學的特點,首先從平行線的判定與性質結構特點進行比較,讓學生真正認清“數量關系”和“位置關系”相互轉化的幾何思想,明確由“數量關系”到“位置關系”是平行線的判定,而由“位置關系”到“數量關系”是平行線的性質,它們之間是“條件”、“結論”的“變位”。接著引導學生們給出用定義判定平行,目前,很難說明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直線是平行線,但用定義可以說明平行線永遠不相交,突出定義的雙重性,而對于平行線的傳遞性,是判定平行線在不具備相關角的數量關系時常用的方法,從而學生歸納出平行線判定的五種方法,平行線的三種性質,以上教學過程幫助學生理清了知識要點,辨別了知識的作用。
三、蒲老師在教學的第二個環節,結合典例從(1)識圖:讓學生觀察、交流圖形中出現了哪些相關的角?比如,是否有大“F”型的同位角、大“C”型的同旁內角、大“Z”型的內錯角,是否有隱含的角,比如,對頂角、鄰補角、平角、直角等,使學生有方向的辨別相關的角。 (2)選知:啟發學生從條件入手,結合圖形中的隱含條件,你想運用哪些已學過的知識解決問題?結合學生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由于蒲老師在典例的選編時,呈現了平行線的判定與性質等知識來說理,達到使學生逐步理解和選擇運用所學知識。(3)會用:在“選知”的基礎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思考交流,通過合作學習,讓學生學會合理的擺明條件、準確的推出結果,引導學生有理有據的推導,避免條件羅列思維混亂的表述,使學生初步感受“由因導果”的幾何思想方法。(4)辯知:此時有辨別的選用所學的定義、公理、定理,區別判定與性質;定義與公理的運用,發揮定義、公理、定理的合理作用。
四、本節課蒲老師采用要點歸納、以題代綱、學以致用,和同學們一起在數學活動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體驗了數學的核心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學生們歸納出本節課的重點,簡單推理的過程、從條件入手,結合圖形中的隱含條件,運用學過的定義、公理、加以證明。
李蕾老師執教的《愛蓮說》,她以理解蓮的象征意義以及蓮所表達的主旨為教學難點,以把握襯托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為教學重點。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通過讀、寫以及文本解讀的方式展開教學活動。首先,通過老師范讀,學生誦讀,以及對有關描寫蓮等重點句子反復讀,來把握文中情感以及蓮的特點及蘊藏的品質特點。其次,通過翻譯以及替換法,把握重點字詞,同時體會用詞的精妙特點。最后,通過讓學生動筆寫作,有助于學生更好的把握托物言志與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通過適時的引導,使學生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同時,一學一練,訓練了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此外,蓮花形的板書設計為整個教學增添了靚麗的一筆。
陳妍巧老師執教的《陋室銘》有三大亮點:
一、注重掌握知識與培養能力相融合
在這堂《陋室銘》的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預習課文的良好習慣,引導學生課前利用工具書以及相關材料自主疏通課文的文意,并嘗試把握文章整體大意,使學生的自學能力得以培養和提高。
二、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在創設情境上,努力讓學生以文本為基礎展開想象。她設計了下面的題目:請大家為劉禹錫選擇他的朋友圈,思考哪些人有資格成為劉禹錫的座上賓。為此達到活躍學生思維的目的,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并且使學生能夠傳承中國古代知識分子那種雅致淡泊、豁達樂觀的作風,并讓這種作風深入到學生內心深處,從而達到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教學效果。
三、以學生為本,創設了良好的朗讀環境
本課教學并未一開始就直接引入背景介紹,而是在學生理解了文本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補充了背景資料,創設了朗讀的情景,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感悟作者的情懷,感受他高潔傲岸的情操。特別是師生之間的分角色情境朗讀為學生做出有效引領和指導。
張英老師執教的是人教版歷史八年級下冊第9課《對外開放》,本節課具有以下特點:
一、整合教材,合理安排教學環節
為了符合學生的基礎知識和認知水平,張老師把本課內容整合為三個版塊:邁開步伐,開窗試驗;縱深推進,全面開放;攜手奮進,融入世界。教學資源的開發也比較到位,大量優質素材的選擇,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課堂的時間分配科學合理,教學中重視知識的形成、鞏固、深化和應用,注重重難點突破。
二、教學內容彰顯鄉土特色
有效地聯系實際,彰顯鄉土特色。上課前三分鐘播放特色視頻《100秒看江津》,學生通過視頻直觀感受家鄉江津經濟的飛速發展。正式上課以江津綜合保稅區導課,點明江津綜合保稅區的設立是江津乃至重慶擴大對外開放的新平臺,對外開放政策帶來內陸經濟騰飛,從而引出本課主題。在講到上海浦東開發區作為“龍頭”帶動了整個長江流域經濟的發展時,指出重慶就是受惠城市,重慶的開放又帶動了江津,江津以一區四園創造了“千億工業強區”的奇跡,引導學生關注家鄉,同時讓學生認識到歷史是親切的,歷史是有血有肉的,歷史是可感受的。
三、注重歷史核心素養培養
張老師注重地圖的運用,按時間順序以動態思維圖“開放歷程”依次呈現,并讓學生以時間軸再現“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教學中補充相關史料,注重知識的橫向、縱向聯系,幫助學生構建對外開放完整的知識體系,鼓勵學生分析,形成對對外開放正確、客觀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展示多張歷史圖片,同一角度不同時空進行對比(如上海浦東對外開放前后對比圖),結合視頻,學生可直觀可以感知開放帶來的變化,并引導學生認識到今天堅定對外開放的重要性,能夠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樹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四 、明確以史為鑒,立足當下
注重引導學生以史為鑒,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張老師通過晚清閉關鎖國政策和當今對外開放的對比,啟發學生認識到,當今的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開放則興,閉關則衰。在學習中國融入世界時,帶領學生認識到中國加入WTO是把雙刃劍,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應對的根本途徑就是努力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引導學生樹立開放、共贏、創新意識,并落腳于現實,掌握好基本知識技能,將來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教師在一堂課中常扮演導演的角色,英語教師張燁導演以好聽的歌曲,無比喜悅的心情進入課堂。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進入學習,她運用實物,圖片等直觀教具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Problems,同時創設情景,讓學生學會如何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充分引導學生自主,深究學習,整個過程一環扣一環,過渡自然,時間分配合理,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接著設置情景引導學生學會拒絕他人的建議,進一步將英語運用到生活中。
每課堂有它的獨特的價值,需要思維碰撞及相應的討論,從而獲得許多的知識,這堂課我看到了它的火花,師生互動性強,思維活躍,學生參與性高,成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專家們也提出了不足之處和改進意見。學生參與度還不夠高,今后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展示時間,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成長。
專家們還對我校的教學常規工作進行了檢查,查閱了教師的備課,翻看了學生的作業,還對老師的業務成長進行了指導,使教師們受益匪淺。
第五節課,領導與專家召集我校校長、中干、各教研組長等對本次視導工作進行了反饋,充分肯定了我校近一年來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取得成績的同時,對我校進一步完善教育教學工作提出了指導性建議。
本次教學視導是我校教師一次難得的學習和提高機會,為我校課堂教學和教師的成長指明了方向,對學校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我校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深入開展教科研活動,強化學生的養成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全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努力打造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