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張驍玥 編輯:田雨揚)“兩彈一星”的成功問世讓中國塑造起了嶄新的大國形象。為讓中華村的人民群眾更好地了解學習與發揚“兩彈一星”精神,“紅浪”黨史學習教育團于6月28日在中華村黨群服務中心三樓會議室開展 “兩彈一星”精神宣講專項活動。中華村黨總支副書記李杰、重慶移通學院遠景學院學工辦主任郭淼、品牌營銷與新聞中心科員和“紅浪”黨史學習教育團指導老師陳沁、遠景學院志愿服務板塊和“紅浪”黨史學習教育團指導老師李璐、“紅浪”黨史學習教育團成員以及受“七一”表彰的老黨員們出席本次宣講。
重慶市綦江區永城鎮中華村,是中國工農紅軍建軍初期著名將領、紅四軍軍長王良將軍的故居。在一個紅色歷史文化底蘊如此深厚的中華村,“兩彈一星”精神宣講活動的開展,更能讓紅色文化的種子播撒在村民們和青少年的心中,也能真正根植于他們內心深處,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能。
圖為志愿者在講解郭永懷前輩事跡。王智豪攝。
兩彈一星創偉跡
“一聲炮響,是東方雄獅蘇醒時的怒吼”,“兩彈一星”的成功問世鑄就共和國的核盾牌,打破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實施的全面封鎖與打壓,對我國的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塑造中國嶄新的大國形象,也充分體現出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等制度的優越性。
艱難研制鑄輝煌
“臨危受命危難中,以身許國鑄輝煌”。志愿者覃雨涵和曾茂森分別向現場的各位講述核工業的功勛人物代表——郭永懷和王淦昌前輩。他們征服過茫茫戈壁,踏過深山峽谷,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鑄就“兩彈一星”的驚世偉業。兩彈一星精神,是郭永懷前輩甘愿放棄美國的優越條件毅然回國投身新中國建設的浪潮和在飛機失事時不顧一切個人安危誓死保護事關國家安全的絕密科研資料的那份強烈愛國之情;是王淦昌前輩隱姓埋名十七載,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為幫助中國制造原子彈,毅然放棄諾貝爾獎,放棄對個人榮譽的追求,潛心研究原子彈事業和將科研獎金全部投入青少年培養事業的大愛無私和擔當。正是因為有無數位向他們一樣,不計個人得失,只愿以身許國,中國的核工業才能鑄就新的輝煌。
圖為志愿者在講解王淦昌前輩事跡。王智豪攝
感悟精神造福今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皟蓮椧恍恰笔聵I奮斗者們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崇高精神證明中國人的骨氣和能力。為了新中國的核事業,數十萬科研人員和參試部隊告別親人和故鄉,來到條件極為艱苦的西北試驗基地,他們頂酷暑、戰狂風、住帳篷、喝苦水。生活上的困難自不必說,研制過程的艱辛更是超乎想象。蘇聯人曾認為“離開外界的幫助,中國20年也搞不出原子彈”。但是,“兩彈一星”奮斗者們突破生命極限的考驗,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從1966年10月到1970年4月,我國原子彈、氫彈相繼爆炸成功,人造衛星發射成功?!皟蓮椧恍恰毖兄迫藛T以自強不息地奮斗創造非凡的人間奇跡,向全世界昭示中國人堅不可摧的意志和骨氣。前人以其青春,以其生命投身于我國的核工業事業中,挺起民族的脊梁,會永遠銘記在中國的史冊上。
每一段紅色故事的背后,都蘊含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歲月,都蘊藏著無聲的力量。志愿者們飽含深情用著重慶方言向現場的各位娓娓道來,現場的老黨員們和村民們無不沉浸其中,跟隨故事情節穿越歷史長河,感受那個年代獨立自主完成核工業制造的艱辛和不易。部分老黨員們聽著志愿者們的宣講也不由自主地紅了眼眶,淚水在眼眶中打轉,他們代入自己的故事,比平常人更能理解這些“兩彈一星”研究人員們的艱辛,更能體會到中國從一無所有走到現在世界第二大強國的背后付出多少。
圖為老黨員們認真傾聽宣講。夏黔渝攝
從一無所有,到核鑄強國,那些閃耀的印記,匯入歷史的長河,代代相傳,延綿不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未來屬于青年,希望寄寓青年。當年奔赴戈壁沙漠的青年們以身報國,鑄就偉業。當今的中國青年理應庚續“兩彈一星”精神,使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圖為隊員和指導老師的合影留念。王智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