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當下,流量經濟開始盛行,資本高呼著“漁翁獲利,盡在流量”,市場經濟秩序被不良的流量嚴重擾亂。3月22日下午,重慶移通學院云講座研討會通過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沈逸老師的《法律面前無頂流,深度剖析流量經濟的運行與治理》讓流量經濟暴露得淋漓盡致,給大家上了一場生動的經濟學課程。
據悉,沈逸教授從網絡科技治理角度,以眾人皆知的“吳某凡事件”為引,勾起了大家的聽課興趣,運用政治經濟學的方法,為大家講解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應如何有效治理流量經濟。沈教授先解釋了流量經濟的來源:追星——即市場與文藝的結合。眾所周知,比較成熟的歐美影視業中往往會以衍生產品來刺激粉絲和受眾群體產生三方收入,但此類基于文藝演員能力等因素獲得收益的市場化方式對于資本來說存在著高成本、回報不穩定以及無法標準化量產的問題;以興盛于日韓的造星工廠模式為代表的流量經濟便是資本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沈逸教授為我們展開討論經濟熱度。流量經濟的熱度在歐美最弱,日韓火熱,我國更甚,這一熱度排序與國家進入現代化的時間正好相反。舉個例子,現在國人喜歡用的是手機移動支付,我們從交易習慣上實現了從現金到手機的跳躍,沒有經過信用卡這個階段,而歐美國家到現在為止,信用卡交易仍然相當有優勢,并且其很難用移動支付或者數字錢包取代,原因是前期產業優化的成功導致進入壁壘非常高,從整個流量經濟和現代化的進程上來說亦是如此。這就是為什么文藝市場伴隨著現代化而形成并固定,但技術與平臺的發展卻難以劇烈沖擊歐美文藝市場結構的原因。隨后,沈逸教授從我國人口基數、移動互聯網用戶數量以及我國金融市場的過剩流動性與流量經濟炒作之間的關系為我們解釋了流量經濟在我國熱度甚高的深層次原因。
最后,沈教授針對如何治理流量經濟展開了探討。對于這個難題,沈逸教授提出的解決辦法是將治理生態化,即通過梳理利益關系,發現生態核心獲利點來建立針對性的治理規范體系。實現生態化治理首先要保證線上線下跨域的治理,不僅要有網絡空間中的管控,還要對涉及線下對應實體進行管理,生態化的治理本質是形成協調治理。當然流量經濟的治理離不開對流量明星的管理,娛樂明星應當提供良好的娛樂,至少不能徹頭徹尾違背公序良俗。如果不治理,明星生態圈會導致人的行為膨脹,天然滋生一些黑暗的東西,如果不治理,上層建筑賴以維系的核心價值就會受到沖擊與破壞。
(通訊員:吳雨欣 徐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