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晚,第三屆“釣魚城”大學生中文創意寫作大賽線上頒獎典禮隆重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作家、評論家、出版人、學者齊聚一堂,共同見證40萬獎金的歸屬。雖然因為疫情,原定線下舉辦的頒獎典禮不得不改到線上,但直播間里的文學氣氛依然熱烈異常,與會者的文學熱情依然高漲。
北京大學的馬露戈憑借作品《鮫骨燈》獲得虛構組一等獎,美國曼荷蓮文理學院的王若曦憑借作品《無依之地》獲得非虛構組一等獎。著名作家、大賽評委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阿來,著名作家、評論家、《收獲》雜志主編程永新,世界華文創意寫作協會會長、上海大學創意寫作中心主任葛紅兵教授,重慶移通學院校長張德民教授,重慶移通學院校長助理劉枚副教授等出席頒獎典禮。重慶移通學院合川校區、綦江校區,泰山科技學院的創意寫作學院也都分別組織了學生集體觀看。
“釣魚城”大學生中文創意寫作大賽由重慶移通學院創意寫作學院(CWS)主辦,北岳文藝出版社協辦,重慶市作家協會、世界華文創意寫作協會指導。大賽旨在為推廣創意寫作,挖掘、發現具有創造性寫作能力的中文寫作人才,面向全球中文寫作的大學生征集“視角獨特”“有個性”“有思想”“有溫度”的作品,聘請國內一流的作家、出版家、評論家、學者擔任評委,選拔當代青年創作人才,展現當下中國大學生特有的人文思想與創新精神。
自2019年12月7日,第二屆“釣魚城”大學生中文創意寫作大賽圓滿落幕,第三屆“釣魚城”大學生中文創意寫作大賽正式啟動,重慶移通學院面對全球范圍以華文寫作的大學生征集“虛構”和“非虛構”文學作品。經過大賽辦公室的不懈推廣和“釣魚城”創意寫作大賽品牌持續三屆在全球大學生中的影響,截止于2021年5月31日,共收到來自海內外稿件4677部(其中虛構組2751部、非虛構組1926部)。經大賽組委會對稿件初審篩選,將信息不全、非高校生、字數不達標等不符合征稿要求的737部作品篩除,共有3940部稿件進入復審,字數合計1979.8529萬。
本屆大賽的參賽學生涵蓋專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學校既有國內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香港公開大學、香港弘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都會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大學等知名學府;也包括美國明德學院、美國曼荷蓮文理學院、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韓國東國大學等海外知名學校。另外,全國有30所高校教師參與指導學生組團報名參賽。歷時近兩年的征稿、評選活動儼然已經成為華語文學圈的大事件,在海內外掀起一股創意寫作的新風潮。像本屆獲獎學生中,兩位一等獎獲得者,一位是北京大學的學生,一位則是美籍華人學生。這充分反映出“釣魚城”創意寫作大賽已經具有了全球影響力。
大賽組委會專家評審們宣讀了本屆大賽29名獲勝者的獲獎名單。其中,“非虛構”、“虛構”作品一等獎各1名;“非虛構”、“虛構”作品二等獎各2名;“非虛構”、“虛構”作品三等獎各3名;“非虛構”、“虛構”作品優秀獎共17名。
獲獎名單公布完畢后,大賽評委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協會主席、著名作家阿來對獲獎選手表示了祝賀,并對組委會各主承辦單位、成員,特別是移通學院為該大賽的傾情付出表示感謝,同時對評審專家們挖掘新人提攜后輩的真誠與辛勞表示敬意。
回顧本屆比賽,阿來先生表示這次審讀令他對青年寫作者的整體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觀。他原本以為年輕人的文學熱情都放到了市場化的網絡文學上,雖然網絡文學創作從個人的角度講也是有意義的表達與追求,但如果大家都走在這條審美的單向道上,說明我們的文化還是有所缺失。而從這次“釣魚城”中文創意寫作大賽的獲獎作品來看,年輕人的嚴肅文學創作熱情依然飽滿,而且在題材和寫法上展現出了多種可能性。既有《最后的鹽民》這類講述中國最基本、也最古老的生存困境的現實主義作品,也有《鮫骨燈》這樣的基于神話傳說、白話文寫作傳統的幻想性作品。阿來先生認為,和他們那一代作家相比,如今的青年作家在情緒上似乎普遍更低沉,偏愛咀嚼悲傷。但這其實很正常,年輕人滿懷對人生的美好理想,當理想遭遇現實的窘迫,難免就有迷茫。即使像海明威這樣的作家,年輕時也被老一輩作家批為“迷惘的一代”。我們應該對年輕作家有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兩年一屆的“釣魚城”大學生中文創意寫作大賽開辦以來,已在世界華語文學圈產生了巨大影響,大賽將繼續面向全球范圍內所有使用中文寫作的大學生征集“虛構”和“非虛構”原創文學作品,并以面向高校生征稿、高獎金發放以及擁有重量級評委群而獨樹一幟,不斷推動中國文學的發展,以夢為馬,再創輝煌!
附:第三屆“釣魚城”大學生中文創意寫作大賽獲獎名單
虛構組
一等獎:
馬露戈(北京大學)《鮫骨燈》
二等獎:
劉珂昕(北京大學)《阿美利加,我不是徒然地呼喚你的名字》
李鳴宇(天津外國語大學)《我想講給艾麗絲的事情》
三等獎:
唐東東(北京大學)《覆沒波爾多》
郝瀚(北京電影學院)《富士山下》
宋旭東(吉首大學)《旅居史》
優秀獎
王妍笑(北京大學)《兩寺渡記事》
周凱悅(北京大學)《時間的彈性》
許非(蘇州大學唐文治書院)《失眠者漫游》
駱力言(華南農業大學)《卡娃的草地》
李端正(中南民族大學)《黎明志》
劉葉凡(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星變》
姚勇洲(廣東財經大學)《今夜有暴風雨》
王輝(河南科技學院新科學院)《迷蝶》
非虛構組
一等獎:
王若曦(美國曼荷蓮文理學院)《無依之地》
二等獎:
范慶奇(甘肅中醫藥大學)《我那些活著或逝去的親人們》
王震(西北大學)《最后的鹽民》
三等獎:
陳剛(文山學院)《尋蜂》
郭介辰(中國海洋大學)《冷水之中》
段若兮(北京師范大學)《青煙浮翠》
優秀獎:
楊時晶(上海政法學院)《大學樂隊,玩音樂還是過人生?》
王明珠(中原科技學院)《封疆》
路福行(西北大學)《我所看見的那些女人》
汪陽(重慶師范大學)《那些人都走遠了》
黃淑梅(重慶師范大學)《云間鳥》
陳雅芳(北京大學)《牽亡燈》
婁新強(西南大學)《八音合奏》
吳宣呈(浙江傳媒學院)《北方來的南方女人》
陳美燕(韓國東國大學)《實業街11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