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于洋 江銘宇)他是重慶移通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科帶頭人,更是中國新商科教育集團專業教育委員會咨詢專家,在他身上有著數不清的榮譽稱號,他曾在互聯網潮流中大浪淘沙,也曾見證新時代科技的進步與榮耀。他用半生研學帶領移通學院整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蒸蒸日上,開拓了一番新天地。他就是來自大數據與軟件學院的蔡宇副教授,2021年9月,他再次被評為“遠景杰出教師”。在整個訪談過程中,蔡宇始終帶著平易近人的笑容,采訪間隙不時與我們打趣,爽朗自然,亦莊亦諧,這樣的他更令我們心生敬佩。
穩扎穩打,他在時代中摸索
蔡宇讀本科時正處于世紀之交,一個新的世紀,一個新的開始,彼時他所學的計算機大類專業正處于發展萌芽期,許多人對這一“新生事物”并不看好。當時,能乘著科技之風的人大多魚躍龍門,抓住了未來的最好就業機會;反之,則會如漂浮珠礫般被這場科技變革甩在門外,而蔡宇就是這乘風而上科技大軍中的一員。
科技時代的到來雖是必然趨勢,卻也猝不及防。從高中的理論知識轉為應用實踐,不光要學好書本知識,更要精通機器操作,這對于初學乍練的蔡宇而言,是塊難啃的骨頭,加之對行業內部認知有限,想要真正把計算機學精吃透絕非易事,對著這臺陌生的“大腦袋”機器,蔡宇在心里暗暗下了決定。
回憶起過往求學經歷,蔡教授仿佛打開了話匣子,“當時我們用的還是特別大、特別厚的那種電腦,使用也不普及,剛開始接觸C語言時整個人都很懵”。
當時國內對于計算機的研究也在摸索中,許多授課教師也非專攻,甚至是“跨界”研究。“我記得很清楚,當時我們的Java老師是學數學出身的,對于計算機自己也沒有太多經驗,雖然計算方法和原理講了不少,但一節課下來還是云里霧里的。”接觸起完全陌生的領域本就要有試錯的勇氣,加之缺乏專業引導,這讓蔡宇傷透了腦筋。
因為無法從課堂汲取足夠養分,蔡宇走上了艱難的自學之路。
努力總能灌溉出奇跡。他與同寢室室友結成了互助小組,無論課上課下,一心撲在計算機上,理論難懂便一遍遍研究,操作生澀就一次次嘗試,除了必要休息,蔡宇幾乎都在學習研究。“那時我們誘惑很少,和現在不同,現在互聯網發展太快了,當時除了學習也沒有其他事情做。”提起自己的成長歷程,蔡教授臉上掛著淡淡的微笑,這既是對過往奮斗歲月的回憶,也是對計算機互聯網蓬勃發展的感嘆。
每一步的勤懇付出都是成功的基石,在揮灑無數汗水后,這件“衣服”終究還是洗出了最亮麗的顏色。公開發表中文核心論文多篇,出版著作1部,主編教材3部,主持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及校級課題各1項,主研教科研課題7項……每一項成果背后都離不開他熬燈苦戰的身影。
在互聯網日新月異的今天,一步一個腳印,從學生到講師到工程師,再到副教授,這條跨越學界、業界的互聯網探索之路,布滿了蔡宇奮斗的腳印。
高明遠識,他在教學中創新
基于互聯網發展戰略的內核需要,中國計算機學科發展和創新始終保持強勁勢頭,作為學校開設最早的專業之一——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也恰如春風化雨,適逢其時,逐漸發展成為校內的王牌專業。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如今計算機科學專業已經發展為多學科融合、多技術交叉、應用領域廣泛的綜合性學科,衍生出了軟件工程、大數據科學與技術等新興專業,作為“原生”學科,適時的創新改革才是永葆生機活力的要義。
站在時代發展浪潮的蔡宇,不僅要對專業有高敏銳,靈嗅覺,更要有對計算機的高明遠識,惟此才能更好改革專業教學,注入新活力。基于此,蔡宇始終把明確專業發展定位、確定專業培養目標、規劃專業課程體系作為專業建設第一位。
蔡宇在采訪中多次表示,專業建設主要是依托課程建設。為此,學校已成立專業的定向課程師資團隊,由專門的教師負責整門課程的建設、改革及后續創新,使得相關專業學習更加專業化、系統化、便捷化。
今年,大數據與軟件學院第一次搬遷至綦江校區,就教學而言也是一次新的嘗試。針對教改創新,蔡宇希望可以軟硬結合,“兩條腿走路”。“硬”在硬件微處理系統、物聯網等,“軟”則是注重前端開發。對于自身所處領域的動向,蔡宇永遠有清晰的“世界觀”和可行的“方法論”。
謙遜是蔡教授身上最外顯的特質,無論談及何種榮譽成績,他都表現的謙遜有禮,云淡風輕。計算機前端技術日新月異,教師也需要不斷追逐更新、更高、更深、更精的前沿研究,將新思路植入日常教學,讓學生們在課堂上緊追科技新浪頭,開闊其眼界,培養其意識。而這,他認為自己做的還遠遠不夠。于他而言,教學這條路還很長很遠,腳步一刻也不能停留。
嚴謹治學,他在育人中前行
經歷過九十年代教學的機械單一,嘗到苦果的蔡宇希望在自己當老師時可以有所改進,為此,他琢磨出了一套“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利用互聯網技術優勢,開發網絡課程,將傳統的線下課堂與線上的網絡課程相結合,二者相得益彰,讓學生能夠真正學在課堂,“活”在課堂。2020年,蔡宇負責的《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課程,被認定為重慶市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同年被認定為重慶市線上一流課程,這不僅僅是對其個人的肯定,也是對這一育人思路的肯定。
俗話說,“嚴師出高徒”,但蔡宇希望對待學生可以做到“嚴而不兇”。一方面是為了讓學生重視課堂,及時消化學科知識;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學生因不自覺產生的惰性。因為重視才會花功夫,才能不掉隊,在他的指導下,其教授的學生有大半專業期末成績都名列前茅。
人的潛力若無人及時發現,便可能由璞玉變為碎石。通過對學生的個性化教學,發現不同學生擅長的不同領域,才能讓學生能力得到最切實的提升,對于教學也能起到很好的反哺作用。面對即將畢業的大三大四學生,蔡宇會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給予自己的建議,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偏重實踐路線,思維活躍的則可以試著從事互聯網+跨界融合的新興職業……讓學生能夠及時在迷霧中認清自己,找到方向,蔡宇于學生就如航海途中的指南針,指引方向,找到“光亮”。
一份春華,一份秋實。無論是科研還是教學,蔡宇付出的是辛勤的汗水,收獲的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榮譽。教學的路任重道遠,蔡宇將繼續以充滿活力的狀態發光發熱,在教書育人的路上持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