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張錦 彭盧江婷 田雨揚)猶太是一個堅強而偉大的民族,猶太人在長期的民族災害中,背井離鄉,流散于世界各地,盡管如此,他們頑強地保持著自己的文化。10月13日,武漢大學歷史系李真工教授在重慶移通學院開展以《苦難的輝煌——猶太文明發展之路》為主題的講座,讓在場師生感受到即使猶太人在監獄里被關押,在故土上被驅逐,在戰火中被屠殺,他們不斷的在歷史長河被湮滅,也不斷在群星之空閃耀。
李真工教授在講座上表示,提起相對論,一定會想到那個被譽為牛頓之后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提起中國的輝煌歲月一定少不了馬克思主義;看到一副抽象畫,腦子里總會浮現畢加索三個大字。如果不是深入了解過,你一定想象不到幾個不同領域的天才,都是猶太人。“腦中閃過的不單單只有他們璀璨的文化,還有令人欽佩的經商頭腦。”李教授說道。李教授認為,在中世紀以來作為一個特殊經濟種群的崛起,猶太人富甲天下,猶太人實際早已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宰。在《猶太人與現代資本主義》一書中,桑巴特首先論析了猶太人在現代資本主義經濟中的關鍵角色。他指出:“沒有猶太人,資本主義即不可能出現”。
“離開烏爾城,希伯來人是那樣的疲憊。無力的雙腿,在沙漠中艱難地跋涉。每一個人都在茫然地問,何處才是歸宿?幼發拉底河在流淌,底格里斯河在奔騰。河水奔流,它們無意聽流浪者的嘆息。”李教授追溯了長達數百年的反猶現象,以及整理宗教、人種等方面的素材后,發現恐猶癥和大屠殺并不是直接因果關系,德國從歷史早期的反猶思潮,發展到史無前例的種族滅絕性屠殺的關鍵是第二帝國的一代奠基者,它孕育了具有種族主義謬見和偏執狂的希特勒等人。這使得整個德意志職員隊伍不僅具有強烈的反猶主義情緒,而且還往往打有反馬克思主義、大日耳曼主義的意識形態烙印。作為人類歷史發展中的重大事件,大屠殺也絕不應該隱身于概念之中,而是應時刻為我們警惕,這也是作為一個德意志民族作者對人類的警示。
把歷史的顯微鏡放回中世紀的世界長河,歷史的故事如蒙蒙陰雨打濕了猶太人的種族歷史冊,苔蘚生長,頑石盤踞,他們猶如流浪在世界森林里的螞蟻,四處奔波,四海為家。反猶主義拼命的想要將他們擊碎,只可惜他們是天生的商人。在歷史上有人是意氣風發的領導者,有人是不屈不撓的改革者,有人跨越時間長河追尋真理,有人身后炮火紛飛。而猶太人,拿的劇本始終是關于金幣的魔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