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楊婧 張輝林 趙大儒 張國艷 劉書煒)
7月3日,重慶移通學院“青春向黨”紅色筑夢隊全體成員在思居村村干部的帶領下,赴“重慶南方大口鯰原種場”漁場產業基地深入開展調研實踐。該基地利用新的思想理念、先進的科學技術,為鄉村振興賦予蓬勃能量。隊員挖掘漁場產業基地助力鄉村振興的典型經驗,進行材料編寫和推廣。
在大口鯰原種場調研期間,通過工作近20年的項師傅介紹,重慶南方大口鯰原種場于1998年開始建造,2000年完工并開始養殖。基地占地面積達100余畝,共有24個魚塘。自2010年起,基地年產值高達2400萬左右,每年投放魚苗近1000萬,共有二十幾個品種,大部分為大口鯰魚、鯉魚、草魚、白鯰、花鯰。其中最大的大口鯰魚重達30斤至40斤,能夠長約1米長左右。
漁場積極響應當地政府號召,以增殖放流為育魚宗旨,全力拉動當地經濟發展,增加村民就業。基地的魚沒有固定的收獲季節,一般根據政府扶貧的要求和標準進行靈活運營,由集裝箱或者罐子車運輸前往各地,其主要投放在重慶、貴州、云南等西部重點扶貧地區。
基地飼養員項師傅帶領隊員們參觀并講解道:“漁場有自動化換水系統,不會出現很大波動,對魚苗的影響小。漁場同時具有自動化投食系統,定時向池中投放魚食,工作人員也會不定時進行手動喂食。”基地至今已經實現了科技智能監控和操作,持續為當地鄉村振興事業發揮企業責任。團隊成員通過“親眼見”“親手觸”“當面談”的方式積極開展調查研究,以接地氣的方式了解產業發展現狀,學習相關培育技術,得到了極大啟發和收獲。
鄉村要發展,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誰都不可少。思居村今天的發展面貌,在組織的支持和倡導下,不少企業正在入駐該村,不少年輕人正在回鄉創業,“重慶南方大口鯰原種場”漁場產業基地,正是該村經濟發展蒸蒸日上的生動寫照。思居村也正在努力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大力實現產業興旺,為村民提高就業和收入,趟出屬于自身的特色鄉村振興產業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