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劉書煒 閻璽晨 桂堯炫)
“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國學者,與有國以俱來”了解歷史,可以讓我們深刻了解世界上的無數道理,學習傳統文化也是一種愛國的表現。4月22日晚7點的下里巴人劇場,在鄭州大學王士祥老師深情并茂,繪聲繪色的講述中,在座同學仿佛墜入歷史的長河之中,傾聽那被歲月洗禮的歷史故事,感悟先輩用時間與琢磨換來的寶貴經驗。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此語出自《大學》開篇,意思是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道德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有著自己明顯的劃線。例如:《論語·憲問》中所記“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管子·心術》中也有不同的記載:“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德以職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謂所得以然也。”這些金句都告訴我們身為君子,應該具有的品格和品質。這些傳統文化是對我們的人格教育和生命教育。墨子先生見到染絲的人時感嘆道:“在青色中染就是青色,在黃色中染就是黃色。所放入的顏色變了,它的顏色也就變了。將絲絳放入五種顏色染完了五次,最后就是五種顏色了。所以染絲不能不慎重啊。”這便有了“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君子之交,必須正確選擇自己的親信和朋友,以取得良好的熏陶和積極的影響。
王士祥老師對我們說:儒家經典多讀多品對人有很大的幫助,這其中的奧妙是需要自己體味的。不把話說全,也不把話說絕,儒家經典留給人們充足的想象和品讀空間。儒家有十三經,教育人們為人處世之道,同時,儒家宣揚孝道,還有“孔融讓梨”等尊老愛幼的經典故事,也便有了二十四孝。例如:夏夜無帷帳,蚊多不敢揮。姿渠膏學飽,免使入親帷。這對當代中國人的價值觀都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
而佛家文化與道德的聯系其實很簡單,古人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我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就是說的這個實相無相無上法門的道理。參禪是一個耐心的事,唐朝的一位比丘尼到各地遍參之后,回來見到庭院的梅花,終于開悟,說道:“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云,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過好眼前,守住當下,才是追求幸福之道。至于道家文化和道德的關系,老子曰:“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懂的知足知止而心無貪求,才能經常適可而滿足。人們要找準自己的位置,不能被貪欲干擾了心智。
課堂最后,王士祥老師送給我們一首打油詩“書畫琴棋詩酒花,當年件件不離它。而今七事都更變,茶米油鹽醬醋茶。”充實自己,豐富生活,生活是有角色轉變的,做好每一次轉變,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絕對主角,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