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潘奕安 楊欣玥 唐凡迪 劉書煒)
太極生兩卦,一陰一陽,其二合一為宇宙萬物。“心界決定視界,視界決定世界。”身心的和諧是大多數人在生活中的追求,大家都希望能在喧囂的紅塵中實現化繭成蝶式的蛻變。為了使同學們能在拓展心界中不斷提升視界,開拓人生的新境界。4月9日晚7點,廈門大學劉澤亮老師在重慶移通學院繽果大劇院帶領同學們深入國學,去領略如何通過國學實現修身養性。
課堂伊始,劉澤亮老師提出了“生生之謂易”這一觀點,這一觀點源于《易經》一書,指的是和諧與平衡。后天的陰陽平衡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和氣,為同學們指出和諧相處的重要,一是要學會與世界相處、二是學會與他人相處、三是學會與自己相處。劉老師以古時王道一說指出了相處的重要。王字三橫一豎,上橫是天、中間是人、下橫是地,成功須如那一豎上通天道、下知地理、中間還要明白人情事故。人是群居動物,是無法獨自生存的,人與人之間都是互相扶持方能成長。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這樣才有益于自我、他人以及社會和國家。相處不僅僅是各安其位的忠道,也是推己及人的恕道。
明心見性方能促成生命和諧。心分為人心和道心,人心渾濁,道心清澈,以道心觀悟人心,以道心克制欲望。劉老師告訴我們:人生在天地的正中,我們心也要在天地的正中,不能有偏差。有道的人,能用道心來克制自己的欲望,這樣稱為以道克欲。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我們心靈沒有歸屬,當我們抱怨世界陰暗時,恰恰是自己的內心蒙了塵。一個有智慧的人,從來不活在別人的嘴里,也不活在別人的眼里。真正的清靜不是你靜坐幾個小時不起,就是清靜的。而是用一顆平和的心態看去人間萬象,去聽那花開的聲音。
此次課堂的國學觀點多源于《易經》,劉老師認為《易經》不僅是中國文化的起源之一,更是一本講如何做人的人文書籍,培養的是含有中國基因的謙謙君子。我們應該在國學當中探索中國式的修養,既要無私正直、堅持原則、不曲意逢迎,也要像大海那樣不擇細流、樂于吸納百川。
提問環節
問:劉老師,您好!今天你給我們講到各種思想,但是現代不少人仍然認為這些思想是帶有一定的迷信在其中,并且加以抵制。我們當代大學生又該如何去看待我們產生的各種思想呢?
答:這算是中華民族的一種民俗,它能夠延續到今天一定是有它的意義所在。當然我們現在不太會迷信天地,因為我們已經可以用科學解釋一部分,比方說有天氣預報,已經不把天當做神圣的事務。但是呢,你即使把天和地這些神圣性的東西給消解掉了,現如今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到我們說話做事、思考問題的方式都是從這個源頭來的,雖然已經消解了這些天和地的神化色彩,但是不可否認這就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是它本來的樣子。文化的源頭是什么樣的是一回事,我們今天怎么去傳承這種文化又是另一回事,所以這個當中需要一個分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