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鄭雅琳 姚力嘉 劉書煒)
綠水青山是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所謂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環境于人類而言更是不可或缺。3月26日晚19點,在重慶移通學院繽果大劇院,武漢大學汪樹東老師以一件件真實的案例,為我們解讀生態文明與生態文學的關系及重要性。
21世紀,人類所面臨最嚴重的考驗是生態平衡,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也逐漸浮現在全球人民的視野中。近年來關于生態題材的紀錄片與電影不計其數,所謂藝術源于生活,當此類影視作品開始博得大眾的眼球,也恰巧體現出當今生態問題的嚴峻性。環境變化受到兩類因素影響,比如全球氣溫升高,全球變暖有自然原因:地球處于溫暖時期,氣溫呈現上升趨勢,太陽活動、厄爾尼諾等影響到氣溫的變化;但更多的是因為人為原因:向大氣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大氣溫室氣體總量增多,森林的破壞,減弱了綠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人類破壞了生態平衡,造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災難,那么如今的我們又該如何去減少災難?又該如何去守住那一份綠色財富呢?
人類文明的初期,原始森林共7600萬平方公里, 覆蓋了地球大陸表面的三分之二。但這一切都隨著人類的發展而退化,19世紀中期,減少到5600萬平方公里;20世紀末再減少到3440萬平方公里,覆蓋率下降至27% ;由此可見,最近100多年來,森林面積銳減驚人,而下降趨勢更是在20世紀50年代以來不斷上升。目前全世界的平均森林覆蓋率是30%左右,中國是23%左右。森林的作用比我們想象得更大:凈化空氣、保障生物生存、擋沙防風等。而人類為了一己之私破壞環境,尤其是破壞熱帶雨林的行為,已經讓世界進入了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中。據統計,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就有3個物種滅絕。
這一次,人類成為了災難的罪魁禍首,而這份罪孽最終還是會還給人類。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說過:“癌癥是什么?是和諧整體中的一個失去控制的部分,這差不多是對膨脹著的人類欲望的一個警告。艾滋病是什么?是自身免疫系統的失靈,而生態的和諧正是地球的自身免疫系統。”無論我們過去犯下怎樣的錯誤,我們都應抓住當下去彌補,去保護屬于我們的綠色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