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姚力嘉 桂堯旋 通訊員:劉書煒)
如今,我們已經步入數字時代,不斷涌現的各類數字平臺持續(xù)重構社會經濟及個人生活。法立于上則俗成于下,在飛速發(fā)展的時代,《民法典》為中國社會、經濟數字化提供了重要的法治基礎。12月10日晚7點,在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繽果大劇院,由唐舸權老師和向利家老師共同帶領同學們一起研究與分析《民法典》的互聯網因素,了解民法對我們生活和經濟的影響。
“民法”一詞,來源于古羅馬“市民法”。在古代羅馬早期,用于調整羅馬本國公民即羅馬市民相互之間關系的法律,被稱為市民法。這一用法后來傳入我國,遂沿用至今。民法是我國法律體系中最為重要的法律部門之一,民法是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guī)定,民法的調整對象決定了民法是私法,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主要涉及私人利益,民事主體之間是平等主體的關系,國家也是作為特殊的民事主體參與民事活動。將民法歸入私法范疇,有助于提倡當事人意思自治,盡可能減少國家干預,并有助于培育和發(fā)展公民的權利意識和平等觀念。
民法是調整市民社會關系的基本法,市民社會是與政治國家相對存在的,一般是指當代社會秩序中各種非政治領域。民法調整市民社會關系,重在保護市民的私權,加大對個人自由權利的保障,以構建和諧的市民社會秩序,民法是市民社會中的一種法律形式,這一法律文件和市民社會之間的關系密切,針對兩者間的關系研究也較多,這對于進一步促進民法完善,實現市民社會和民法的適應性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在互聯網占據半邊天的時代,互聯網時代個人的隱私與權利的保護,是極其重要的。網絡安全隱患層出不窮,讓人防不勝防。互聯網時代,個人信息變得極為廉價,大量個人信息被低價兜售,這也給不法分子依據個人信息行騙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伴隨著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貸款的風險也越來越大,在這里給大家提些建議:貸前調查是貸款決策的基礎,借款人的借款背景是什么,償債能力怎么樣,到底能不能貸,有賴于貸前調查。貸前調查越深入,客情信息就越全面,貸款決策也就越“靠譜”。
兩位老師也給大家科普了一些計算機犯罪的常識:1.利用計算機網絡危害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組織的人身、財產合法權益的犯罪。2.在網絡上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實誹謗他人。3.非法截取、篡改、刪除他人電子郵件或其他數據資料,侵犯公民通信自由。4.利用互聯網進行盜竊、詐騙、敲詐勒索等。還有一些比較常見的計算機犯罪,比如用計算機網絡進行網上欺詐交易;利用計算機網絡盜竊、侵占法人、自然人的金融財產;利用計算機網絡在網上尋找目標,侵犯人身及財產權利等。
在網絡陷阱遍布的今天,法律的保護變得尤為重要,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要建設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在全社會形成“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念,讓遵紀守法成為我們的榮譽。而在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也不必慌張,要學會利用好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因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知法守法,順遂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