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非遺研究中心邀請國家一級刺繡師單大瓊老師在北山書院非遺傳習基地E102開展非遺傳習教育活動,這是繼疫情之后的第一次線下授課,20余位非遺學生研究員認真學習“口罩”、“手絹”的刺繡手工制作技藝。
刺繡,是紡織品的衍生藝術,以針為筆線為色,以紡織品為載體。在一個繡品開始之前, 要經(jīng)過畫圖、選線等流程。制作口罩和手絹的材料有:布料、絲線、口罩繩子、針、剪刀、繡繃、棉線。這節(jié)課運用到的針法主要是滾針、打籽針。
刺繡圖案由單老師提前繪制,有蝴蝶、牡丹、蘭草等。每一種圖案符號都傳遞著文化信息,是中華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一個主要內(nèi)容,甚至可以反映出比語言表達更加深層的文化內(nèi)涵。如,蝴蝶,碟與耋是諧音,象征長壽富貴、吉祥喜慶的“耄耋富貴”。晉代干寶的《搜神記》說:“木蠹生蟲,羽化為蝶”,蟲羽化為碟,使人產(chǎn)生化蝶的夢想,雙飛的蝴蝶被人們寓意著追求自由幸福愛情的象征。
在手工制作過程中,口罩繩子的縫合對于同學們而言有一定的難度,單大瓊老師拿著繡口罩的布料和口罩繩子仔細為同學們講解,反復示范,確認繡口罩的同學們能夠正確縫合 口罩繩子。在老師耐心講解著,同學們聚精會神的聽著,手里的動作也沒有落下,一步一步跟著老師的指導,口罩組的同學們很快便掌握了口罩的繡制方法。
時間如同流沙一樣,悄無聲息的從指縫間流走,轉(zhuǎn)眼2個小時時間已過,同學們戴著口罩,眼神堅定的學習刺繡的畫面,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傳統(tǒng)民間藝術的可期待的未來。同學們手中一針一線傳承的不僅僅是一門手工技藝,更是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與執(zhí)著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