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下午,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特邀中國楹聯學會會員、重慶市楹聯學會副會長、合川文聯副主席、全國優秀楹聯教師蘭夢寧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北山齋)”為師生們做楹聯創作知識專題講座。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彭偉老師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會的學生研究員一起聆聽了博大精深的楹聯文化。
蘭夢寧老師對楹聯的定義、發展與文學藝術形式為內容進行了詳細介紹。其先從習總書記對楹聯的引用切入,闡釋了楹聯的定義以及從近代到現代的發展變化,分析國內外眾多楹聯案例,深入剖析楹聯在海內外的傳播及影響,并從漢字的特點、事物的對立統一規律、書法藝術、民間習俗等角度對楹聯的文學藝術形式進行了概括分析,指出楹聯因其短小精悍、雅俗共賞、融知識性與趣味性為一體,受到古今中外廣大人們的喜愛。
2006年5月20日,楹聯習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楹聯別稱——詩中之詩。楹聯以文字為內容,以書法為載體,制品種類繁多。楹聯應用廣泛,除名勝宮殿、亭臺樓閣、廳堂書屋懸掛外,還廣泛應用于節慶、祝賀、陵墓等場合。無論是詠物言志,還是寫景抒情,楹聯都要求作者較高的概括力與駕馭文字的本領。楹聯習俗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傳承、流播,對于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大價值。
在互動實踐交流環節,蘭老師還現場進行了嵌名聯的創作與書寫,抽取了四位參與學生的姓名,為他們各撰書了一副嵌名聯,將他們的名字嵌入到聯內的相關位置,以提高對聯的趣味性和感染力。而同學們也有幸見識到了蘭老師行云流水、筆翰如流的高超寫作功力,同時撰書的嵌名聯也是寓意深遠,鼓勵學生們要有遠大抱負,礪作真君子、大丈夫。
學習的時光總是快樂而又短暫,不知不覺活動已接近尾聲,同學們仍沉浸在學習的快樂之中,個個意猶未盡。中國楹聯文化博大精深,傳承發展是時代賦予的使命。把楹聯文化引入校園,不僅可以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而且對促進校園文化建設,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升校園文化品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