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5日,一張我國嫦娥四號上的棉花種子發芽的照片引爆互聯網,成為全國人民熱議的話題。月球的第一片綠葉試驗成功,是否引起了你對皎潔“月宮”的無限遐想呢?3月22日,中國深空探測重大任務編寫組專家、嫦娥四號任務生物科普試驗載荷項目總設計師謝更新教授作客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帶領學子“月球漫步”,進一步了解月球“長芽”背后的故事。
“試驗總共歷經212.75個小時,用將近9天的時間完成。1月12日晚8點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傳回來的最后一張試驗照片,顯示載荷內生長出來的植物嫩芽長勢良好。”謝更新教授首先介紹了此次科普生物載荷試驗的試驗成果。
為了讓現場同學更好的了解當時的情況,謝更新現場展示了當時的傳回來的照片,并表示,這代表人類在月球上種植出第一株植物嫩芽,昭示著人類首次成功完成月球表面生物生長的培育試驗,同時也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中國探月的第一行足跡。這個試驗的立項背景是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以科學推動發展”進行科學研究。更是為了在更大范圍內充分發揮探月工程在科技領域的牽引帶動作用,從而激發社會公眾探索宇宙的熱情和創新能力。
“雖然總體方案很早就敲定了,但大多都只是理論上的,還沒有進行實踐。”謝更新教授的團隊對試驗的生物進行了大量的篩選,最后選定了6個種類:馬鈴薯、擬南芥、棉花、酵母、果蠅,這樣形成了一個微型生物圈。白天月球上的溫度高達100多度,為了承受住高溫,載荷內的導管、相機都是特別研制的。在本以為一切都準備就緒時,試驗卻出現了一個問題。飛行時土壤和種子會灑出來,后來謝更新教授的一個學生提議用水溶棉將土壤和種子包裹住,這個方法既使得土壤不會灑出來,水溶棉又可以在放水時溶解掉,不會對試驗造成污染,妨礙種子的生長。
其后的試驗里,又出現了諸多新的問題,如數據有4次的歸零,而每一次數據的歸零都會讓謝教授痛苦萬分,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謝教授和他的團隊只能夜以繼日的研究,最終克服了這些困難成功完成了試驗。
宇宙中的一小步,人類科研的一大步。此次科普生物載荷試驗,在月球上留下了中國探月濃墨重彩的一筆。謝更新教授的講座,讓移通學子對我國探月工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時也提高了同學們對科學探索的興趣與環境保護意識,更加促使了同學們的奮斗熱情。
人物簡介:
謝更新,男,湖南隆回人,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副主任,重慶大學教授博導,教育部科技委學部委員,我國航天十三五領域組專家,總裝備部專業組專家,我國深空探測重大任務編寫組專家,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主持的嫦娥四號任務生物科普試驗載荷項目,填補了人類第一次在月面上做生物生長試驗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