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傳承人講傳承”學術沙龍活動在藝術樓一樓會議室舉行,活動邀請到了國家一級刺繡師單大瓊女士分享刺繡的相關知識及手工制作技藝,非遺中心30多名學生研究員參加了傳習活動。
刺繡,古代稱之為針繡,據《尚書·虞夏書》記載了帝舜命禹“作服”以宣威四方:“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中國刺繡可謂歷史悠久。目前,有27個中國傳統刺繡工藝美術遺產被國務院批準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單大瓊老師出生于刺繡世家,自幼開始學習刺繡制作,是瓊緣刺繡的第四代非遺傳承人,同時也是重慶市工藝美術大師和重慶市優秀民間工藝家,在刺繡創作時,單老師不僅能靈活的運用刺繡的幾十種針法,還擅長將刺繡的針法的許多技法完美的應用于中國傳統水墨畫和西洋油畫的再創作。
單老師從刺繡的演變發展講到刺繡的不同針法,并用圖片的形式形象的展示了常用針法的運用。“刺繡的針法有上百種,常用的針法有暈針、鋪針、滾針、截針、摻針、沙針、蓋針等。各種針法相互使用,或粗或細,虛實結合。暈針可以用來表現繡物的質感,體現所繡物品的光、色、形針腳嚴謹整齊又不失柔和……”。同時,單老師根據同學們拿到手上的不同材料,一一指導同學們針法的運用,同學們一個繡繃,一塊繡布,一根針,一條線,在老師的指導下認真而又緊張的開始了創作,兩個小時的時間轉瞬即逝,在針與線的揮舞中同學們意猶未盡,久久不肯離去。
數千年的中國刺繡工藝,飽經時代的風雨變幻,在人類文明的進步中不斷發展演繹,成為中國工藝美術中的瑰寶,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保護和傳承這門精美絕倫的民間技藝,讓這顆璀璨的明珠傳承下去,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