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迎來了本學期第一節名家大講壇,在下里巴人的會場里,馬海泉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絕倫的公開課。作為當代大學生的移通學子們,了解到的不只是創新能力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科教耦合形態的發展下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馬海泉,教授。先后擔任過《中國高等教育》雜志一、二、三編室主任。2010年5月起主持教育部《中國高校科技》雜志,任執行總編,常務副社長。擔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科研管理研究分會副秘書長,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學會規劃常務理事等職。長期以來主要從事高等教育學、高等職業教育、科教政策與管理研究等。自2011年以來,長期倡導和研究科教融合的大學發展理念。
“大學生可以不讀書,但這并沒有意味著大學生可以不學習。”馬教授以當代大學課堂的弊端為出發點,從專業的學非所用、社會工作與專業學習的毫無關聯,以及課程的更新緩慢,技術改革與時代變革的脫節,再到課程安排單一死板等一系列問題,詳細地向同學們講述了他對未來大學教育的進步方向與美好期望。并由此對當代大學進行了定義:“科學研究支撐和引領的高等教育。”他指出教育體制沒有先進和落后,我們教育的落后在于我們思想理念的落后,思想的進步是大學進步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學的教育應以創新教育為主,創新對知識的運用,對當代科技的創新性運用,才能培育出當代大學生的創新意識。
“耦合”本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電路元件或電網絡等的輸入與輸出之間存在緊密配合與相互影響,并通過相互作用從一側向另一側傳輸能量的現象。但馬教授將它運用在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中來,即是一種思想的創新和知識的延伸運用,又對何為人文社科的耦合進行了定義:“1.兩個系統的獨立。2.互相的關聯。3.共同的關聯要素。”老師通過教育和科研兩個系統的耦合,從新中國成立初各自的獨立到當今社會的進一步耦合,表達出耦合這一概念對現代社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這一個半小時的學習交流中,馬海泉教授深入淺出地闡述了他對于當代大學生創新能力的一種思考方向,和對未來我們應該如何去改變現今的問題,做出了簡單的回答。而大學生是否有著創新意識,成為了未來改變社會和國家的重要思想,當創新逐步滲透進大學生的生活,同學們需要做的正是如老師所講的那樣:“先適應這樣的改變和發展,不能原地的踏步,也不要背向而馳,學會做個有自我創新意識和自我創新能力的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