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移通學院團委與延安市團委簽訂了共建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協議,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在全國青少年延安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正式掛牌。未來5年,延安團市委、全國青少年延安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將接受和安排移通學院派出的實踐團隊開展參觀學習、支教調研、考察培訓等相關社會實踐活動,為移通學院學生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增強實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創業和創新型人才提供發展舞臺。這是移通學院志愿服務版塊努力踐行“1246+”志愿服務2.0體系,立足合川但不局限于合川,力求在國內、市內建立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志愿服務實踐陣地的目標所邁出的第一步。
早在6月中旬,移通學院就組建了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新時代黨員先鋒隊申報由共青團中央學校部、陜西團省委、中共延安市委、延安市人民政府主辦的“追尋青春足跡·紅色筑夢之旅”2018年全國大學生延安實踐專項行動,最終從全國五百多所高校近千支團隊中脫穎而出,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一道成為了暑期“三下鄉”全國專項團隊,開始了百所高校百支團隊助力延安之行。在活動出征儀式上,移通學院志愿者作為全國百所高校學生代表從共青團中央學校部副部長石新明同志手中接過了實踐旗幟。
探尋知青足跡,堅定理想信念
第一站便選擇了梁家河,這個習總書記插隊入戶了7年的地方,走進村口映入眼簾的就是總書記當年帶頭挖下的第一口“知青井”。在“飲水思源”石碑前,移通學院新時代黨員先鋒隊成立了臨時團支部,以通過舉手表決的方式,選舉楊俊瑞同學為臨時團支部書記,劉輝同學為組織委員,譚顏同學為宣傳委員。在未到延安前,隊員們就做足了功課,在指導老師唐彬文的帶領下通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從書中走到現實,參觀村史館、探訪知青窯、體驗鐵業社,與1969年的梁家河開始了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
在“陜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鄉” 鮮紅的巨大展板前,先鋒隊全體成員攥緊右拳,面朝鮮紅的黨旗,重溫入黨諍諍誓言。師生一行5人在探究梁家河“大學問”里,學習了解總書記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歷程,體驗那些不曾忘卻的感動與往昔的崢嶸歲月,直觀感受改革開放40周年來的巨大變化。
重溫革命歲月,學習延安精神
延安是長征的落腳點,是抗日戰爭的出發點,是中國革命的轉折點,被稱為中國紅色文化的博物館城市。在延安城內隨處都能見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工作和生活過的印跡。先鋒隊隊員們沿著先輩們走過的黃泥路,先后來到楊家嶺、棗園、王家坪、寶塔山、清涼山等革命舊址和延安革命紀念館,學習革命文化和歷史知識,感受那一段轟轟烈烈的革命歲月。
楊家嶺中央大禮堂里,隊員們學習了在這里舉行的中共七大的內容紀要和歷史意義,弄清了延安大生產運動和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清涼山下的延安新聞紀念館,在珍貴歷史照片、文獻、的各類圖表資料前,帶隊老師唐彬文為隊員們普及了中國新聞的發展歷程,拿筆桿子的領軍人物的重大事跡;在棗園革命舊址,一個三年級的小學生志愿者講解員,為隊員們生動宣講了任弼時同志的“駱駝精神”,再次感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內涵。
一周延安行,追尋初心程。下一步,新時代黨員先鋒隊的隊員們將整理他們此次延安之行的調研材料,分析延安發展潛力,挖掘延安城市內涵,抓住延安獨特優勢,把握國家給革命老區“量身打造”的政策措施,探索延安的干部教育培訓事業,嘗試用延安的干部教育培訓帶動延安旅游發展,注重高端能化加工、農業產業化發展、生態修復等方面的問題,打造全新成熟的城市名片,撰寫《新時代延安精神反哺延安創新實踐研究》,真正助力圣地延安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