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語言是我們了解一方水土及其文化的窗口,那么方言則是我們探究其精神世界的一把鑰匙。不了解方言,我們始終是其文化的“他者”。重慶在浩浩湯湯的歷史洪流中以其傲骨的姿態屹立在兩江之畔,甘甜的兩江之水不僅哺育了獨具特色的巴渝方言,更浸潤了充滿麻辣氣息的巴渝文化。她猶如林蔭大道上的一位儒者,飄落的樹葉是你所思,灑落的陽光映在你的眼里,目光顯得更加睿智;她猶如石板小巷里的一位女子,驀然回首,世人多看你一眼,便忍不住內心的悸動。這就是她——巴渝方言和文化的獨有魅力。
巴渝方言,亦稱作“展言子兒”,生根于民間,存匿于人海,幾乎見不到其蹤影,如今卻凋零于初始之地。當下,普通話一躍成為語言界的最強音,方言作為原生的元素逐漸成為被青年一代遺忘的一角。 “展言子兒”也漸漸地淡去,淡去,只留下一抹暈眩的圈兒躍于紙上。存在即被感知。可憐的是,它就在我們的血肉之中,我們卻無法感知到它的存在。
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巴渝特色方言集錦》圖書項目組作為用心感知和搶救方言的幸運兒,吸引了百余名血氣方剛、熱愛方言的有志青年,共同追尋一枚種子,一枚遺忘在文化角落的精神種子。負責該項目的彭曉鳳老師教導我們要“合大眾之力,集傳統詞條;動大眾之手,寫經典故事;齊大眾之心,查權威資料;展大眾之智,編經典書籍”。還有吳靜老師,作為一名外地人,初來巴渝便對“展言子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不在巴渝這塊土地上生,但心卻早已扎根在巴渝這塊具有文化與歷史韻味的有色土地上。依稀記得在項目組第一次例會上,她談笑道:“對于重慶方言,我也是一個剛入門的小學生,我只是想帶上一顆真誠的心,沿著前人的腳步去欣賞方言之美,將由這份美醞釀而出的樂,分享給每一位愛好方言、熱衷于傳統文化的人們,使這份美流傳千古,長駐心中。不論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土生土長還是異國他鄉,只要你愿意參與并貢獻一份智慧的力量,終將使方言綻放無限的魅力。”
2015年10月15日中午,《巴渝特色方言集錦》項目組第一次見面會暨學期部署大會在2106教室拉開帷幕,之后還開了四次見面會和三次領導班子長桌會議,并相繼展開了詞條收集、整理和創作,已集納百余條特色言子。
方言從民間來,我們到民間去。三次外出采風,經歷了風雨與艱辛,我們腳踏過涪陵畔的青山竹林,感受過報恩村的天人合一,體味過走馬鎮的淳樸古風。
天剛蒙蒙亮,方言組的小伙伴們就早已洗漱完畢,整裝待發。列車聲打破早晨的寧靜,也燃起了隊員心中的熱情,到達涪陵后,來不及休息,急忙趕往采風目的地—大順村。大順村是一座歷史悠久的老村,同樣也是一片革命老區,尚有紅色遺跡存在。
在村楊書記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古村落中的古街——半邊街,在這里我們仿佛能聽見革命時期的槍炮聲和沖鋒聲,但在時代的潮流中這種聲音越來越小,越來越模糊。隨后我們拜訪了一位已是耄耋之年的奶奶,她熱情的為我們講了許多抗戰故事。我們一邊聽故事,一邊記方言。
本次采風的最后一站——青羊鎮是重慶的歷史文化名鎮,南川到成都的古驛道就從這里穿過,文化氣息深厚濃郁。我們來到了被稱為“莊園之鄉”的安鎮村,鎮文化站站長領我們細致游覽了民國時期川東首富陳萬寶莊園群。稀疏的小雨,蒙蒙的霧氣也遮掩不了它散發出來的古香,但同時也掩蓋不住人去樓空的悲涼。
入冬了,天氣也冷了許多。今天要去走馬鎮趕一次傳統的“走馬故事會”,錯過這一次便要等到下一個月了。天還未亮,外面的冷風吹得人瑟瑟發抖,簌簌的寒風聲夾雜著窸窣雨聲,連樹也忍不住的婆娑起來。早六點二十,我們準時出發了。所有人努力戰勝睡眼惺忪,迎接奇妙之旅的到來。
走馬鎮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凹凸的青石板,精彩的故事會,樸實村民三三兩兩的擺著龍門陣。驛道兩側,放眼看去,傳統的穿插結構的木梁房鱗次櫛比。鎏金匾下,老者繪聲繪色地講述著故事。方言就在其中,詮釋著代代流傳、沉淀下來的傳統韻寓。
喬布斯曾經說過,我愿意用我所有的財富去換取和蘇格拉底相處的一個下午——這就是文化與智者的魅力。老者,自當是歲月的禮物。老者一言,必經千錘。“故事的代代流傳,需要不斷的跟上時代的腳步,賦予它時代下的新意義。”國家級非遺傳人劉遠揚老先生如是說。走馬鎮的故事已然久遠,真是要該注入一些新的血液,在石板小巷中,故事的魂應該還要奔跑,跑得更加有力,更加鮮活。
這一次的走馬鎮椒園村之行收獲良多:(1)氣候把候的(qi hou ba hou de):重慶方言,?指很累,喘不過氣;?指老人年齡大了,口中的痰卡在喉嚨里,不上不下;(2)短倒(duan dao):重慶方言,阻止某人干某事。(3)照頂棍(zhao ding gun):重慶方言,?指古時候的床支撐床簾的木棍;?指農村的燒柴的炕上的木棍。
歸去,已是滿懷欣喜。行至夜間,方見大城。細雨紛紛,笑語陣陣。不遠處,朦朧的車燈愈來愈近,一切才剛剛開始。
(編輯:陳凱)